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1.2.1 党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抗日战争时期党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3.1 文献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3.2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 | 第13页 |
1.4 创新点 | 第13-15页 |
1.4.1 对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视角的创新 | 第13-14页 |
1.4.2 对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内容的创新 | 第14-15页 |
第2章 抗日战争时期党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及必要性 | 第15-18页 |
2.1 抗日战争时期党的中心任务的转变 | 第15-16页 |
2.2 抗日战争时期党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 第16-18页 |
2.2.1 农民的阶级局限性决定了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 第16-17页 |
2.2.2 社会现实提供了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性 | 第17-18页 |
第3章 抗日战争时期党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 第18-25页 |
3.1 强调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农民以民族利益为重服从抗日大局 | 第18-20页 |
3.1.1 以抗日为中心制定新的土地政策,教育农民以抗日为重服从抗日大局 | 第18-19页 |
3.1.2 组织开展生产运动和学劳模运动,教育农民发展生产,支援抗日 | 第19-20页 |
3.2 注重民主政治教育,促进农民自我意识觉醒,翻身做主人 | 第20-23页 |
3.2.1 实行民主选举,保障农民依法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 第21-22页 |
3.2.2 充分保障农民享有监督权及其他各项民主权利 | 第22-23页 |
3.3 注重科学文化知识教育,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的同时激发农民群众的抗战热情 | 第23-25页 |
3.3.1 开展以扫盲和冬学运动为主的社会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 | 第23-24页 |
3.3.2 开展群众性的文艺活动,使农民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化陶冶教育 | 第24-25页 |
第4章 抗日战争时期党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和特点 | 第25-33页 |
4.1 抗日战争时期党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 | 第25-29页 |
4.1.1 方向性原则 | 第25-26页 |
4.1.2 实事求是原则 | 第26-27页 |
4.1.3 层次性原则 | 第27-28页 |
4.1.4 物质利益原则 | 第28页 |
4.1.5 示范原则 | 第28-29页 |
4.2 抗日战争时期党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 第29-33页 |
4.2.1 围绕中心,形式多样 | 第29-30页 |
4.2.2 贴近生活,勇于创新 | 第30-31页 |
4.2.3 身体力行,以身作则 | 第31页 |
4.2.4 说服教育,以理服人 | 第31-33页 |
第5章 抗日战争时期党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启示 | 第33-40页 |
5.1 始终坚持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优良传统,坚持党对农民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 | 第33-34页 |
5.2 坚持以紧密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为基本准则,找准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身位置 | 第34-35页 |
5.3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利益原则,把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相结合 | 第35-36页 |
5.4 坚持联系实际,把农民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相结合 | 第36-37页 |
5.5 坚持区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 | 第37-38页 |
5.6 坚持榜样带头作用,注重农村党员和干部教育 | 第38-40页 |
第6章 结论 | 第40-42页 |
6.1 抗日战争时期党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 第40-41页 |
6.2 对新时期党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展望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作者简介 | 第46-4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获奖情况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