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论文--物理论文

初中简单电路前概念转变的教学策略研究

中文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前言第10-19页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第10-11页
        1.1.1 国内外对前科学概念的研究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改革第10页
        1.1.2 当前的教育形势对高效课堂的迫切要求第10-11页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第11页
    1.3 课题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第11-18页
        1.3.1 国外关于电学前概念的研究第11-14页
        1.3.2 国内关于电学前概念的研究第14-18页
    1.4 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方法第18-19页
        1.4.1 课题研究内容第18页
        1.4.2 课题研究的方法第18-19页
第2章 概念研究的相关理论第19-27页
    2.1 认知结构理论第19-23页
        2.1.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简述第19-22页
        2.1.2 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第22页
        2.1.3 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第22-23页
        2.1.4 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同化论第23页
    2.2 物理概念的形成第23-27页
        2.2.1 感性材料是形成物理概念的基础第24-25页
        2.2.2 恰当处理前概念是形成物理概念的保障第25页
        2.2.3 适当地变式训练,全面理解概念,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第25页
        2.2.4 注意概念的阶段性第25-26页
        2.2.5 注意概念的连贯性和传递性第26-27页
第3章 前概念与概念转变理论第27-33页
    3.1 前概念界定第27-28页
    3.2 前概念的特点第28-30页
    3.3 前概念的作用第30-31页
    3.4 概念转变教学概述第31-33页
        3.4.1 概念转变的理论基础第31页
        3.4.2 概念转变的必要条件第31-33页
第4章 简单电路前概念的调查与调查结果的分析第33-61页
    4.1 调查研究的总体设计第33-34页
        4.1.1 问卷以电路的形式体现的原因第33-34页
        4.1.2 编制两份前概念调查的原因第34页
    4.2 研究内容第34页
    4.3 研究对象第34-35页
        4.3.1 问卷调查对象第34-35页
        4.3.2 访谈对象初二和初三各若干名学生第35页
    4.4 研究测查工具第35-58页
        4.4.1 对未学电学的初二学生的调查具体情况第35-47页
        4.4.2 对已学过电学的初三学生的调查及分析第47-58页
    4.5 归纳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第58-61页
        4.5.1 错误概念是由原有的某些认知结构造成的第58-59页
        4.5.2 错误概念是教学中不恰当的教学方式造成的第59-60页
        4.5.3 错误概念是由于对局部事实的概括导致的第60-61页
第5章 促进初中生概念转变的教学策略第61-68页
    5.1 教师要树立建构主义教学意识,了解学生的前概念第61-63页
    5.2 通过情景教学引发认知冲突和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第63-65页
        5.2.1 探究性实验第63-64页
        5.2.2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化解疑难,便于学生对知识的建构第64页
        5.2.3 运用类比的教学策略第64-65页
    5.3 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全面理解概念第65-66页
    5.4 利用随机通达教学强化、巩固科学概念第66-68页
第6章 基于教学策略的教学设计及实施第68-87页
    6.1 教学设计思路第68-69页
        6.1.1 实践对象及说明第68页
        6.1.2 确定平行班第68-69页
    6.2 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前概念的转变第69-75页
        6.2.1 设计思路第69页
        6.2.2 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有关的前概念第69-70页
        6.2.3 教学实施第70-75页
    6.3 串联电路电流的特点前概念的转变第75-81页
        6.3.1 设计思路第75页
        6.3.2 串联电路电流规律有关的前概念第75-76页
        6.3.3 教学实施第76-81页
    6.4 串联电路故障分析的错误概念转变第81-85页
        6.4.1 设计思路第81页
        6.4.2 串联电路故障的错误概念第81-82页
        6.4.3 教学实施第82-85页
    6.5 效果检验第85-87页
        6.5.1 及时后侧分析第85-86页
        6.5.2 延时后侧分析第86-87页
第7章 研究的结论和反思第87-89页
参考文献第89-92页
附录第92-10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第103-104页
致谢第104-105页

论文共10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220kV智能变电站设计方案及应用
下一篇:高一与初中数学教学衔接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