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7-10页 |
1.1 项目背景 | 第7-8页 |
1.1.1 时代背景 | 第7-8页 |
1.1.2 项目架构 | 第8页 |
1.2 研究问题 | 第8-9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3.1 理论意义 | 第9页 |
1.3.2 现实意义 | 第9-10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0-18页 |
2.1 新市民&新市民家庭 | 第10-11页 |
2.2 亲子关系 | 第11页 |
2.3 相关研究 | 第11-15页 |
2.3.1 亲子关系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 第11-12页 |
2.3.2 新市民家庭亲子关系的相关研究 | 第12-13页 |
2.3.3 社会工作介入亲子关系的相关研究 | 第13-14页 |
2.3.4 社会工作介入新市民家庭的相关研究 | 第14-15页 |
2.3.5 相关研究分析 | 第15页 |
2.4 理论视角 | 第15-18页 |
2.4.1 家庭系统理论及其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 第15-17页 |
2.4.2 社会学习理论及其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 第17-18页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第18-21页 |
3.1 研究框架 | 第18-19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3.2.1 行动研究 | 第19页 |
3.2.2 个案研究法 | 第19页 |
3.3 资料收集方法 | 第19-21页 |
3.3.1 访谈法 | 第19-20页 |
3.3.2 文献法 | 第20页 |
3.3.3 实物分析法 | 第20-21页 |
第四章 社会工作介入新市民家庭亲子关系的实务要素 | 第21-24页 |
4.1 理论支持 | 第21页 |
4.2 服务主体 | 第21-22页 |
4.3 服务对象 | 第22页 |
4.4 实务目标 | 第22页 |
4.5 资源平台 | 第22-23页 |
4.6 实务策略 | 第23-24页 |
第五章 新市民家庭亲子关系的社会工作介入 | 第24-46页 |
5.1 需求评估与问题分析 | 第24-25页 |
5.2 服务对象招募 | 第25-26页 |
5.2.1 招募方式 | 第25页 |
5.2.2 招募情况 | 第25-26页 |
5.3 “幸福一刻有你相伴”小组工作——实务核心 | 第26-32页 |
5.3.1 设计理念 | 第26页 |
5.3.2 小组基本情况 | 第26-27页 |
5.3.3 小组工作方案 | 第27-29页 |
5.3.4 小组评估 | 第29-31页 |
5.3.5 小组问题及应对策略 | 第31-32页 |
5.4 个案工作——结构家庭治疗模式的案例分析 | 第32-44页 |
5.4.1 个案基本资料 | 第32-33页 |
5.4.2 个案背景分析 | 第33-34页 |
5.4.3 干预目标 | 第34页 |
5.4.4 干预计划 | 第34-35页 |
5.4.5 介入分析 | 第35-42页 |
5.4.6 评估 | 第42-44页 |
5.5 社区工作——社区教育模式 | 第44-46页 |
5.5.1 社区工作基本情况 | 第44页 |
5.5.2 社区工作问题及应对策略 | 第44-46页 |
第六章 社会工作介入新市民家庭亲子关系的专业反思 | 第46-52页 |
6.1 介入优势 | 第46-47页 |
6.1.1 理论层面 | 第46页 |
6.1.2 专业方法和技巧层面 | 第46-47页 |
6.1.3 项目层面 | 第47页 |
6.2 局限性 | 第47-49页 |
6.2.1 低效能的招募方式 | 第47-48页 |
6.2.2 有限的开放式小组评估 | 第48页 |
6.2.3 微弱的社会政策影响力 | 第48页 |
6.2.4 社会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有待提升 | 第48-49页 |
6.2.5 介入方式有待市场与时间的检验 | 第49页 |
6.2.6 专业伦理的困境 | 第49页 |
6.3 发展对策 | 第49-51页 |
6.3.1 利用联动效应,改进宣传和招募方式 | 第49页 |
6.3.2 细化小组目标,系统化小组评估方法 | 第49-50页 |
6.3.3 提升专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完善志愿者服务团队 | 第50页 |
6.3.4 推进社会工作在政策层面的影响力 | 第50页 |
6.3.5 持续的需求评估与项目设计创新 | 第50页 |
6.3.6 专业伦理的反思 | 第50-51页 |
6.4 研究局限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7页 |
附录 | 第57-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