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线束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1 绪论 | 第9-12页 |
|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9页 |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 1.2.1 国内线束检测系统的现状和特点 | 第9-10页 |
| 1.2.2 国外线束检测系统的现状和性能特点 | 第10-11页 |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11-12页 |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1页 |
| 1.3.2 章节的安排 | 第11-12页 |
| 2 智能线束检测系统的总体设计 | 第12-23页 |
| 2.1 线束的失效模式 | 第12-13页 |
| 2.2 线束检测的工作原理 | 第13页 |
| 2.3 线束检测系统的组成结构 | 第13-15页 |
| 2.4 线束检测系统工作原理 | 第15-19页 |
| 2.4.1 测试单板 | 第15-16页 |
| 2.4.2 多线束测试系统的扩展 | 第16-17页 |
| 2.4.3 测试时间和传输时间 | 第17页 |
| 2.4.4 串口数据生成 | 第17-19页 |
| 2.4.5 数据输出 | 第19页 |
| 2.5 测试指标与数据说明 | 第19-22页 |
| 2.5.1 测试指标 | 第19-20页 |
| 2.5.2 硬件功能的可扩展性 | 第20页 |
| 2.5.3 测试工作方式 | 第20页 |
| 2.5.4 测试模块录取数据说明 | 第20-21页 |
| 2.5.5 测试实例1 | 第21-22页 |
| 2.5.6 测试实例2 | 第22页 |
| 2.6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 3 线束检测系统的下位机设计 | 第23-36页 |
| 3.1 结构组成 | 第23-25页 |
| 3.2 FLEX10K系列的FPGA | 第25-26页 |
| 3.3 CAN总线通信电路 | 第26-32页 |
| 3.3.1 设计CAN总线接口电路 | 第27-28页 |
| 3.3.2 CAN总线接口控制电路 | 第28-30页 |
| 3.3.3 总线收发电路 | 第30-32页 |
| 3.4 供电电源 | 第32-33页 |
| 3.5 复位电路和监控电路 | 第33-35页 |
| 3.5.1 X5045P的功能 | 第33-34页 |
| 3.5.2 复位与监控电路 | 第34-35页 |
| 3.6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 4 线束检测系统的上位机软件设计 | 第36-49页 |
| 4.1 系统目标 | 第36页 |
| 4.2 系统功能 | 第36-37页 |
| 4.3 串口数据读入程序 | 第37-44页 |
| 4.4 VB与EXCEL的开发 | 第44-47页 |
| 4.5 可执行文件和安装文件生成 | 第47-48页 |
| 4.6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 5 线束检测系统的调试与实验结果分析 | 第49-52页 |
| 5.1 线束检测系统的调试 | 第49页 |
| 5.2 线束检测系统的实验结果 | 第49-51页 |
| 5.2.1 正常连接的情况 | 第50页 |
| 5.2.2 线2开路的情况 | 第50页 |
| 5.2.3 线2与线3短路的情况 | 第50页 |
| 5.2.4 线2与线3误配线的情况 | 第50-51页 |
| 5.2.5 线束导线表举例 | 第51页 |
| 5.3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 6 总结与展望 | 第52-54页 |
| 6.1 总结 | 第52页 |
| 6.2 展望 | 第52-54页 |
| 致谢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