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用户生成内容模式的传统媒体新闻生产创新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1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2-15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2-14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4-15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5-19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5-17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7-19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9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第2章 传统媒体新闻生产现状分析 | 第21-31页 |
2.1 新闻生产内容分析 | 第21-25页 |
2.1.1 新闻题材的选择 | 第21-23页 |
2.1.2 新闻内容的来源 | 第23-24页 |
2.1.3 新闻内容的生产周期 | 第24-25页 |
2.2 新闻生产方式分析 | 第25-26页 |
2.2.1 新闻发现环节 | 第25-26页 |
2.2.2 新闻报道环节 | 第26页 |
2.2.3 新闻整合和终端发布 | 第26页 |
2.3 新闻生产问题分析 | 第26-31页 |
2.3.1 内容生产同质化 | 第27-28页 |
2.3.2 新闻产品时效性差 | 第28-29页 |
2.3.3 新闻发布模式单一 | 第29-30页 |
2.3.4 新闻生产反馈与互动缺失 | 第30-31页 |
第3章 传统媒体新闻生产创新动因与路径分析 | 第31-41页 |
3.1 外在动因 | 第31-34页 |
3.1.1 传播技术的推动 | 第31-32页 |
3.1.2 受众环境的转变 | 第32-33页 |
3.1.3 经济利益的驱动 | 第33-34页 |
3.1.4 政策环境的鼓励 | 第34页 |
3.2 内在动因 | 第34-36页 |
3.2.1 传统媒体自身发展的需要 | 第35-36页 |
3.2.2 新闻生产理念创新的需要 | 第36页 |
3.3 创新路径 | 第36-41页 |
3.3.1 用户生成内容模式的内涵 | 第37-38页 |
3.3.2 用户生成内容模式的特点 | 第38页 |
3.3.3 用户生成内容模式引入的意义与可行性 | 第38-41页 |
第4章 传统媒体新闻生产内容创新分析 | 第41-50页 |
4.1 转变关注视角 | 第41-43页 |
4.1.1 “官本位”让位“民本位” | 第41-42页 |
4.1.2 公民新闻的涌现 | 第42-43页 |
4.2 拓宽新闻来源渠道 | 第43-47页 |
4.2.1 新闻信源融合 | 第43-46页 |
4.2.2 开放的信源接入平台 | 第46-47页 |
4.2.3 受众的热衷参与 | 第47页 |
4.3 提升新闻内容品质 | 第47-50页 |
4.3.1 容量与丰富度增加 | 第48页 |
4.3.2 语言风格转变 | 第48页 |
4.3.3 视觉效果强化 | 第48-50页 |
第5章 传统媒体新闻生产方式创新分析 | 第50-61页 |
5.1 新闻生产流程的再造 | 第50-56页 |
5.1.1 用户生成内容的整合 | 第50-52页 |
5.1.2 新闻生产的提速 | 第52-53页 |
5.1.3 把关模式的转变 | 第53-55页 |
5.1.4 多渠道的终端传送 | 第55-56页 |
5.2 反馈与互动机制的重构 | 第56-59页 |
5.2.1 打造自身的用户生成内容平台 | 第56-57页 |
5.2.2 吸纳广大受众参与新闻生产 | 第57-58页 |
5.2.3 利用已有用户生成内容平台进行营销 | 第58-59页 |
5.3 新闻生产自身优势的挖掘 | 第59-61页 |
5.3.1 用专业主义树立权威 | 第59-60页 |
5.3.2 重视调查性新闻的生产 | 第60-61页 |
结语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新闻作品目录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