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目录 | 第9-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9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 1.1.1 H_2S 的性质 | 第13页 |
| 1.1.2 H_2S 的来源 | 第13页 |
| 1.1.3 H_2S 的危害 | 第13页 |
| 1.2 脱除 H_2S 的方法 | 第13-17页 |
| 1.2.1 反应原理 | 第14-15页 |
| 1.2.2 LO-CAT 法的优点 | 第15页 |
| 1.2.3 工艺模式 | 第15-17页 |
| 1.3 研究目的、思路及内容 | 第17-19页 |
| 1.3.1 研究目的 | 第17页 |
| 1.3.2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 1.3.3 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 第二章 再生系统各参数的考察 | 第19-37页 |
| 2.1 引言 | 第19页 |
| 2.2 再生原理 | 第19-20页 |
| 2.3 实验方法 | 第20-24页 |
| 2.3.1 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20-21页 |
| 2.3.2 H_2S 气体的配制 | 第21页 |
| 2.3.3 H_2S 浓度的检测---碘量法 | 第21-24页 |
| 2.3.4 海水吸收液的配制 | 第24页 |
| 2.4 反应流程和装置图 | 第24-25页 |
| 2.5 脱硫性能的评价 | 第25-26页 |
| 2.6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26-36页 |
| 2.6.1 液体流速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 第26-29页 |
| 2.6.2 再生温度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 第29-32页 |
| 2.6.3 空气过剩因子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 第32-36页 |
| 2.7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 第三章 催化氧化脱硫系统各参数的考察 | 第37-47页 |
| 3.1 引言 | 第37页 |
| 3.2 催化氧化反应原理 | 第37页 |
| 3.3 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37页 |
|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7-45页 |
| 3.4.1 催化氧化反应温度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 第37-40页 |
| 3.4.2 吸收液初始 pH 值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 第40-42页 |
| 3.4.3 Fe3+浓度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 第42-44页 |
| 3.4.4 不同水质配制吸收液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 第44-45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 第四章 配方溶液的考察 | 第47-56页 |
| 4.1 引言 | 第47页 |
| 4.2 实验试剂 | 第47-48页 |
|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8-55页 |
| 4.3.1 配方溶液 1 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 第48-49页 |
| 4.3.2 配方溶液 2 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 第49页 |
| 4.3.3 配方溶液 3 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 第49-50页 |
| 4.3.4 配方溶液 4 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 第50-51页 |
| 4.3.5 配方溶液 5 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 第51-52页 |
| 4.3.6 配方溶液 6 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 第52页 |
| 4.3.7 配方溶液 7 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 第52-53页 |
| 4.3.8 配方溶液 8 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 第53-54页 |
| 4.3.9 各配方溶液脱硫效果的比较 | 第54-55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 第五章 产物回收及表征 | 第56-66页 |
| 5.1 引言 | 第56页 |
| 5.2 实验试剂和主要仪器 | 第56页 |
| 5.3 表征样品的收集和预处理 | 第56-57页 |
| 5.3.1 固体产物 | 第56页 |
| 5.3.2 配方溶液 | 第56-57页 |
|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7-65页 |
| 5.4.1 固体产物的 SEM-EDS 表征及分析 | 第57-61页 |
| 5.4.2 固体产物的 XRD 表征及分析 | 第61-62页 |
| 5.4.3 固体产物的化学分析 | 第62-63页 |
| 5.4.4 配方溶液的 FT-IR 表征及分析 | 第63-65页 |
| 5.5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6-68页 |
| 6.1 结论 | 第66页 |
| 6.2 建议 | 第66-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3页 |
| 致谢 | 第73-74页 |
| 个人简历 | 第74页 |
| 发表学术论文和专利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