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禾谷类作物病虫害论文--稻病虫害论文--病害论文

水稻黑条矮缩病毒毒质的形成及其生物学功能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目录第9-12页
缩写词对照表第12-13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3-24页
    1.1 RBSDV引起的病害分布、危害、症状、传播与防治第13-15页
        1.1.1 病害分布、危害及症状第13-14页
        1.1.2 病害的传播与防治第14-15页
    1.2 RBSDV的特征第15-17页
    1.3 呼肠孤病毒形成毒质的研究现状第17-19页
        1.3.1 动物呼肠孤病毒形成毒质的研究第18页
        1.3.2 植物呼肠孤病毒形成毒质的研究第18-19页
    1.4 双分子荧光互补第19-21页
        1.4.1 BiFC的原理第19-20页
        1.4.2 BiFC的技术方法第20-21页
    1.5 农杆菌介导的转化第21-22页
        1.5.1 农杆菌介导转化原理第21页
        1.5.2 农杆菌介导的基因瞬时表达第21-22页
    1.6 研究意义第22-24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24-42页
    2.1 实验材料第24-25页
        2.1.1 植物材料第24页
        2.1.2 昆虫细胞系第24页
        2.1.3 载体与菌种第24页
        2.1.4 试剂与仪器设备第24-25页
    2.2 实验方法第25-42页
        2.2.1 目的基因的克隆第25-27页
        2.2.2 克隆载体的构建第27-30页
        2.2.3 表达载体的构建第30-32页
        2.2.4 质粒DNA的提取第32-34页
        2.2.5 融合蛋白的诱导表达及鉴定第34-35页
        2.2.6 目的蛋白的纯化与回收第35-36页
        2.2.7 Western-blotting检测第36-37页
        2.2.8 免疫共沉淀(Co-immunoprecipitation)第37-39页
        2.2.9 免疫电镜胶体金标记技术第39-42页
第三章 RBSDV S9-1的克隆与P9-1的表达及抗体制备第42-52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42-44页
        3.1.1 实验材料第42-43页
        3.1.2 实验方法第43-44页
    3.2 结果分析第44-50页
        3.2.1 样品总RNA的质量检测第44-45页
        3.2.2 样品RT-PCR阳性检测第45-46页
        3.2.3 基因P9-1的克隆与阳性结果鉴定第46-47页
        3.2.4 P9-1的序列分析第47-48页
        3.2.5 P9-1原核表达载体的阳性检测第48页
        3.2.6 GST-P9-1融合蛋白的原核表达与检测第48-49页
        3.2.7 目的蛋白纯化回收后的检测第49-50页
        3.2.8 P9-1蛋白抗血清的制备及检测第50页
    3.3 讨论第50-52页
第四章 P9-1在烟草表皮细胞与昆虫细胞中的表达第52-61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52-56页
        4.1.1 实验材料第52页
        4.1.2 实验方法第52-56页
    4.2 结果分析第56-60页
        4.2.1 P9-1在烟草表皮细胞中形成包涵体结构第56-58页
        4.2.2 P9-1在烟草表皮细胞中能自我互作第58页
        4.2.3 P9-1在sf9昆虫细胞中自我互作并形成类毒质包涵体第58-60页
    4.3 讨论第60-61页
第五章 P9与RBSDV其他非结构蛋白的互作第61-71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61-64页
        5.1.1 实验材料第61页
        5.1.2 实验方法第61-64页
    5.2 结果分析第64-69页
        5.2.1 P9-1能结合非结构蛋白P6第64-65页
        5.2.2 P6和P5-1能与P9-1共定位于包涵体结构第65-67页
        5.2.3 在sf9昆虫细胞中单独表达P6不能形成类毒质包涵体结构第67-68页
        5.2.4 在sf9昆虫细胞中P9-1招募P6至类毒质结构第68-69页
    5.3 讨论第69-71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71-72页
    6.1 结论第71页
    6.2 展望第71-72页
参考文献第72-82页
附录第82-86页
致谢第86-88页
攻读学位期间投稿与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8-89页

论文共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稻条纹病毒OTU-like蛋白的研究
下一篇:稻瘟病菌DExD/H-box基因家族序列分析及功能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