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缩略词 | 第7-10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32页 |
1.1 无能量甜味剂的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 甜菊糖主要成分及生物合成途径 | 第12-18页 |
1.2.1 甜菊糖的主要成分及其特点 | 第12-14页 |
1.2.2 甜菊糖苷苦涩后味的成因 | 第14-15页 |
1.2.3 甜菊糖的生物合成途径 | 第15-17页 |
1.2.4 甜菊糖生物合成关键酶及基因的研究 | 第17-18页 |
1.3 甜菊糖苷味质改善的研究进展 | 第18-22页 |
1.3.1 甜菊糖苷体外味质改善 | 第18-21页 |
1.3.2 甜菊糖苷植物体内味质改善 | 第21-22页 |
1.4 植物内生菌及研究进展 | 第22-28页 |
1.4.1 内生菌研究的重要性 | 第22-24页 |
1.4.2 植物内生菌多样性研究进展 | 第24-28页 |
1.5 腐植酸类物质的应用 | 第28-30页 |
1.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30-32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32-56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32-33页 |
2.1.1 植物材料 | 第32页 |
2.1.2 土壤样品 | 第32页 |
2.1.3 主要菌株 | 第32页 |
2.1.4 主要引物 | 第32-33页 |
2.1.5 各种酶及试剂 | 第33页 |
2.2 实验所用培养基和溶液的配制 | 第33-36页 |
2.2.1 实验中用到的主要培养基 | 第33-35页 |
2.2.2 实验中用到的主要溶液 | 第35-36页 |
2.3 主要实验仪器 | 第36-37页 |
2.4 实验方法 | 第37-56页 |
2.4.1 田间实验设计与管理 | 第37-39页 |
2.4.2 甜叶菊产量及性状调查 | 第39页 |
2.4.3 甜叶菊叶片含糖量的测定 | 第39页 |
2.4.4 甜叶菊叶片总RNA的提取 | 第39-40页 |
2.4.5 反转录合成cDNA | 第40-41页 |
2.4.6 荧光定量PCR | 第41页 |
2.4.7 检测黄腐酸对甜叶菊叶片转糖基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41页 |
2.4.8 植物组织的表面灭菌 | 第41页 |
2.4.9 植物组织内生菌的分离培养 | 第41-42页 |
2.4.10 甜叶菊功能内生菌的鉴定 | 第42-43页 |
2.4.11 甜叶菊内生菌的富集及其总DNA的提取 | 第43-46页 |
2.4.12 甜叶菊叶片内生菌的454高通量焦磷酸测序 | 第46-48页 |
2.4.13 产转糖基酶菌株的筛选 | 第48-51页 |
2.4.14 产CGTase菌株发酵条件优化 | 第51-54页 |
2.4.15 转糖基产物的分离及鉴定 | 第54-56页 |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6-100页 |
3.1 黄腐酸对甜叶菊生长的促进效果 | 第56-67页 |
3.1.1 黄腐酸对甜叶菊叶片产量及含糖量的影响 | 第56-59页 |
3.1.2 响应面法优化施肥体系提高甜叶菊叶片产量 | 第59-62页 |
3.1.3 黄腐酸对RA合成关键基因的调控 | 第62-67页 |
3.2 黄腐酸对甜叶菊叶片内生菌群落的影响 | 第67-83页 |
3.2.1 甜叶菊叶片内生菌DNA的富集 | 第67-69页 |
3.2.2 基于454高通量测序得到的植物内生菌序列的质控 | 第69页 |
3.2.3 甜叶菊叶片内生细菌OTU的总体分布 | 第69-72页 |
3.2.4 甜叶菊叶片内生菌群落组成随生长阶段的变化规律 | 第72-77页 |
3.2.5 黄腐酸处理对内生菌群落结构的调控 | 第77-79页 |
3.2.6 甜叶菊内生菌核心群落与FA及植物性状的相关性 | 第79-83页 |
3.3 甜菊糖苷的酶法转化 | 第83-100页 |
3.3.1 内生菌转糖基酶菌株的筛选 | 第83-86页 |
3.3.2 产CGTase菌株的筛选 | 第86-89页 |
3.3.3 菌株Y-6产CGTase转糖基产物的鉴定及特性研究 | 第89-92页 |
3.3.4 菌株Y-6产CGTase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92-100页 |
第四章 讨论与展望 | 第100-104页 |
4.1 讨论 | 第100-103页 |
4.2 展望 | 第103-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19页 |
附录 | 第119-134页 |
致谢 | 第134-136页 |
个人简介 | 第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