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社会学论文--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论文--社会关系、社会约制论文

基于互动语言内容的在线社会关系主观性强度分析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1章 绪论第8-16页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第8-10页
        1.1.1 研究背景第8-9页
        1.1.2 研究意义第9-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3页
        1.2.1 社会关系研究第10-11页
        1.2.2 有标记社会关系的对称与非对称性分析第11-12页
        1.2.3 社交网络分析中的语言分析第12-13页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第13-14页
    1.4 本文组织结构第14-16页
第2章 面向人际关系主观强度分析的互动语言特征第16-21页
    2.1 人际关系的客观特征第16-17页
    2.2 社会语言学与人际关系的语言特征第17-18页
    2.3 互动语言中的人际关系因素和语言习惯因素第18-20页
        2.3.1 个人语言习惯度量第19页
        2.3.2 基于语言习惯的语言特征规范化第19-20页
    2.4 本章小结第20-21页
第3章 基于互动语言特征的人际关系的主观强度第21-28页
    3.1 社会关系平衡理论与扩展第21-24页
        3.1.1 社会关系平衡理论第21-23页
        3.1.2 社会关系平衡理论的扩展第23-24页
    3.2 结合语言特征和网络结构特征的度量模型第24-26页
    3.3 基于马尔科夫随机场的模型简化第26-27页
    3.4 本章小结第27-28页
第4章 实验与分析第28-41页
    4.1 人际关系中互动语言特征分析第28-34页
        4.1.1 实验数据与设定第29-30页
        4.1.2 互动语言特征的不对称性分析第30-31页
        4.1.3 个人语言习惯的多样性第31-32页
        4.1.4 人际关系主观强度不对称性分析第32-33页
        4.1.5 个性特质与社会关系主观强度的关联分析第33-34页
    4.2 人际关系主观强度度量第34-39页
        4.2.1 实验数据与设定第34-35页
        4.2.2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35-36页
        4.2.3 人际关系主观不对称性的可视化第36-37页
        4.2.4 上下级及平级关系的双向语言特征分析第37-39页
    4.3 本章小结第39-41页
第5章 总结和展望第41-42页
参考文献第42-47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47-48页
致谢第48-49页

论文共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小学生体育学习的个体兴趣与情境兴趣的关系研究
下一篇:机动车限行政策实施效果的实证研究--基于天津市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