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中坳陷典型潜山裂缝发育规律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2页 |
1.1 题目来源及选题意义 | 第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9页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9-11页 |
1.4 完成工作量及取得主要成果 | 第11-12页 |
1.4.1 完成的工作量 | 第11页 |
1.4.2 取得的主要成果 | 第11-12页 |
第2章 冀中坳陷区域地质背景 | 第12-23页 |
2.1 研究区位置 | 第12-13页 |
2.2 构造演化特征 | 第13-14页 |
2.2.1 区域构造演化 | 第13页 |
2.2.2 古潜山的形成与演化 | 第13-14页 |
2.3 地层与沉积特征 | 第14-15页 |
2.4 潜山类型及潜山储层特征 | 第15-23页 |
2.4.1 潜山类型 | 第15-18页 |
2.4.2 廊固凹陷河西务潜山 | 第18页 |
2.4.3 霸县凹陷牛东潜山 | 第18-19页 |
2.4.4 霸县凹陷文安潜山 | 第19页 |
2.4.5 饶阳凹陷长洋淀潜山 | 第19-21页 |
2.4.6 饶阳凹陷肃宁潜山 | 第21页 |
2.4.7 饶阳凹陷孙虎潜山 | 第21-23页 |
第3章 裂缝成因类型及特征 | 第23-42页 |
3.1 裂缝的成因类型 | 第23-29页 |
3.1.1 构造裂缝 | 第23-27页 |
3.1.2 成岩裂缝 | 第27-29页 |
3.1.3 风化裂缝 | 第29页 |
3.2 裂缝的产状 | 第29-35页 |
3.2.1 裂缝的方位 | 第29-33页 |
3.2.2 裂缝的倾角 | 第33-35页 |
3.3 裂缝的高度 | 第35-36页 |
3.4 裂缝的有效性 | 第36-38页 |
3.5 裂缝的开度及物性 | 第38-42页 |
3.5.1 微观裂缝的开度 | 第39页 |
3.5.2 微观裂缝的物性 | 第39-42页 |
第4章 裂缝发育的形成机理及主控因素 | 第42-49页 |
4.1 裂缝发育的形成机理 | 第42-43页 |
4.2 裂缝与岩性的关系 | 第43-45页 |
4.3 裂缝与层厚的关系 | 第45页 |
4.4 裂缝与构造的关系 | 第45-49页 |
第5章 潜山裂缝的发育规律 | 第49-58页 |
5.1 裂缝的成像测井识别与评价 | 第49-52页 |
5.1.1 FMI测井原理及处理介绍 | 第49-50页 |
5.1.2 FMI裂缝解释 | 第50-52页 |
5.2 碳酸盐岩裂缝的常规测井识别与评价 | 第52-53页 |
5.3 潜山裂缝的发育规律 | 第53-58页 |
5.3.1 潜山裂缝的方位 | 第53-54页 |
5.3.2 潜山裂缝发育程度 | 第54-58页 |
第6章 潜山裂缝分布模式 | 第58-63页 |
6.1 基本原理 | 第58页 |
6.2 模型建立 | 第58-60页 |
6.3 裂缝分布模型 | 第60-63页 |
第7章 结论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