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前言 | 第9-16页 |
1.1 题目来源 | 第9页 |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9页 |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9-12页 |
1.3.1 国外相关古隆起的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3.2 国内相关古隆起的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3 研究区古隆起勘探现状及认识 | 第11-12页 |
1.3.4 存在的问题 | 第12页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4.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1.5 主要工作量和认识 | 第14-16页 |
1.5.1 主要工作量 | 第14-15页 |
1.5.2 主要认识 | 第15-16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6-22页 |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 | 第16-17页 |
2.2 区域构造背景 | 第17-19页 |
2.3 区域地层特征 | 第19-22页 |
第3章 川中古隆起构造特征及形成演化阶段 | 第22-39页 |
3.1 川中古隆起震旦系-寒武系龙王庙组构造特征 | 第22-31页 |
3.1.1 震旦系-寒武系顶面构造特征 | 第22-28页 |
3.1.2 震旦系-寒武系构造剖面特征 | 第28-31页 |
3.2 川中古隆起形成演化阶段 | 第31-39页 |
3.2.1 剥蚀量恢复 | 第31-33页 |
3.2.2 震旦系顶面构造演化阶段 | 第33-34页 |
3.2.3 寒武系龙王庙组顶界面构造演化阶段 | 第34-36页 |
3.2.4 川中古隆起纵向演化过程 | 第36-39页 |
第4章 川中古隆起构造演化对震旦系-寒武系成藏的控制 | 第39-62页 |
4.1 控制烃源岩的分布与热演化 | 第39-43页 |
4.1.1 烃源岩的分布特征 | 第39-42页 |
4.1.2 烃源岩的热演化特征 | 第42-43页 |
4.2 控制储层的分布与发育 | 第43-47页 |
4.2.1 储层分布特征 | 第43-44页 |
4.2.2 储层发育模式 | 第44-47页 |
4.3 控制油气的运移 | 第47-55页 |
4.3.1 沥青分布特征 | 第47-49页 |
4.3.2 油气运移过程 | 第49-55页 |
4.4 控制油气成藏过程与成藏模式 | 第55-62页 |
4.4.1 油气源储配置关系及储盖组合 | 第55-57页 |
4.4.2 油气充注成藏模式 | 第57-59页 |
4.4.3 油气成藏过程与成藏模式 | 第59-62页 |
第5章 川中古隆起控藏作用下的有利勘探区预测 | 第62-77页 |
5.1 有利区预测方法 | 第62-66页 |
5.1.1 古隆起控油气分布表现 | 第62-63页 |
5.1.2 古隆起控油气分布模型定量表征 | 第63页 |
5.1.3 川中古隆起控油气分布概率公式 | 第63-66页 |
5.2 川中震旦系-寒武系油气成藏概率及有利区分布 | 第66-74页 |
5.2.1 震旦系油气成藏概率及有利区分布 | 第66-71页 |
5.2.2 寒武系龙王庙组油气成藏概率及有利区分布 | 第71-74页 |
5.3 有利成藏区带的可靠性检验及失利井分析 | 第74-77页 |
5.3.1 可靠性检验 | 第74-75页 |
5.3.2 失利井分析 | 第75-77页 |
第6章 结论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83-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