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绪论 | 第11-20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11-14页 |
二、研究概况 | 第14-17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四、资料来源 | 第19-20页 |
第一章 胡仁·乌力格尔《封神演义》在蒙古族地区的传播 | 第20-40页 |
第一节 胡仁·乌力格尔《封神演义》的传播途径及影响 | 第20-31页 |
一、胡仁·乌力格尔《封神演义》在蒙古族地区的传播途径 | 第20-24页 |
二、胡仁·乌力格尔《封神演义》在蒙古族地区的影响 | 第24-31页 |
第二节 西日布胡尔奇 | 第31-39页 |
一、生平及思想 | 第32-34页 |
二、说唱风格 | 第34-38页 |
三、西日布胡尔奇的贡献 | 第38-39页 |
小结 | 第39-40页 |
第二章 胡仁·乌力格尔《封神演义》与汉文底本比较 | 第40-79页 |
第一节 对汉文底本的增加 | 第40-55页 |
一、心理活动描写 | 第41-45页 |
二、注重家庭氛围 | 第45-48页 |
三、他民族文化的渗透 | 第48-52页 |
四、胡尔奇自创诗词 | 第52-55页 |
第二节 对汉文底本的删减 | 第55-65页 |
一、诗词 | 第56-59页 |
二、典故 | 第59-62页 |
三、回中及回后点评 | 第62-64页 |
四、对女性的轻蔑语 | 第64-65页 |
第三节 对汉文底本的重构 | 第65-78页 |
一、表述方式的重塑 | 第65-72页 |
二、创作技法的多样 | 第72-76页 |
三、创作思想的差异 | 第76-77页 |
四、误读 | 第77-78页 |
小结 | 第78-79页 |
第三章 汉文古典小说到蒙古族口头艺术的转化 | 第79-110页 |
第一节 书面文学到口头文学的转化 | 第79-85页 |
一、核心内容不变 | 第79-81页 |
二、对内容的细节化 | 第81-83页 |
三、对内容的简略化 | 第83-85页 |
第二节 书面表述到口头表述的转化 | 第85-106页 |
一、删繁就简 | 第85-90页 |
二、转换叙述视角 | 第90-100页 |
三、传统中的再创作 | 第100-106页 |
第三节 书面语言到口头语言的转化 | 第106-109页 |
一、频繁使用汉语音译词 | 第106-108页 |
二、口语化 | 第108-109页 |
小结 | 第109-110页 |
第四章 胡仁·乌力格尔《封神演义》的蒙古文化底蕴 | 第110-140页 |
第一节 胡仁·乌力格尔《封神演义》与蒙古族说唱艺术传统 | 第110-123页 |
一、传统艺术手法的体现 | 第110-112页 |
二、英雄形象的勾勒 | 第112-114页 |
三、程式及主题的运用 | 第114-123页 |
第二节 胡仁·乌力格尔《封神演义》与蒙古化性格 | 第123-126页 |
一、英雄与其坐骑的深厚情谊 | 第123-125页 |
二、人物性格的蒙古化创作 | 第125-126页 |
第三节 胡仁·乌力格尔《封神演义》与蒙古族宗教信仰 | 第126-130页 |
一、萨满教的影响 | 第127-129页 |
二、藏传佛教的影响 | 第129-130页 |
第四节 胡仁·乌力格尔《封神演义》与蒙古族审美心理 | 第130-133页 |
一、美与丑的艺术表述 | 第130-132页 |
二、英雄崇拜文化 | 第132-133页 |
第五节 胡仁·乌力格尔《封神演义》与蒙古族传统风俗习惯 | 第133-139页 |
一、传统生活习俗 | 第133-137页 |
二、胡仁·乌力格尔《封神演义》相关禁忌 | 第137-139页 |
小结 | 第139-140页 |
结语 | 第140-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142-148页 |
附录 | 第148-167页 |
一、金·西日布胡尔奇生平事迹 | 第148-149页 |
二、访谈录 | 第149-157页 |
三、说唱过胡仁·乌力格尔《封神演义》的胡尔奇统计 | 第157-158页 |
四、田野照片 | 第158-161页 |
五、胡仁·乌力格尔《封神演义》第101回——165回汉语音译词及箴言总汇表 | 第161-167页 |
后记 | 第167-16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68-1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