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戏剧文学论文

民国时期的戏曲理论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10页
绪论第10-21页
 一、研究范围界定及选题意义第10-12页
 二、相关研究动态第12-19页
 三、研究方法第19-21页
第一章 “传统”转向“现代”的学科意识第21-36页
 第一节 兼收并蓄的理论背景第22-23页
 第二节 西学东渐对学者的影响——以王国维为中心第23-27页
 第三节 《宋元戏曲史》的哲学观照与戏曲史的构建第27-29页
 第四节 现代曲学研究的拓展——以吴梅为中心第29-34页
  一、吴梅的曲学成就第30-32页
  二、吴梅曲学理论的时代印痕第32-34页
 第五节 民国时期戏曲理论的转型第34-36页
第二章 学科的初创第36-64页
 第一节 戏曲研究独立成科的依据第36-45页
  一、研究风气的兴起第36-37页
  二、理论体系的初步建立第37-40页
  三、研究范围的拓展第40-41页
  四、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第41-45页
 第二节 “戏曲”与“戏剧”的概念区分第45-53页
  一、“戏剧”与“戏曲”概念的现代解读第45-49页
  二、民国时期“戏曲”与“戏剧”概念的应用第49-53页
 第三节 由曲学本位向全面发展第53-64页
  一、传统戏曲理论的曲学本位研究第53-55页
  二、戏曲剧本研究第55-58页
  三、戏曲研究方法的拓展第58-64页
第三章 民国时期戏曲研究的两个价值点第64-87页
 第一节 戏曲功能观的发展第64-76页
  一、戏曲教化意识第64-67页
  二、对戏曲教化及娱乐功能的理解第67-71页
  三、“自娱娱人”说及王国维的阐发第71-76页
 第二节 关于戏曲起源的求证第76-87页
  一、扮演、摹仿意识的重视第76-80页
  二、音乐本位的追溯第80-84页
  三、形制的考虑及其他第84-87页
第四章 民国时期戏曲审美观念的变化第87-130页
 第一节 戏曲审美雅俗风尚的变迁第87-106页
  一、传统曲论中雅俗风尚的变迁第88-97页
  二、民国时期的雅俗观念第97-106页
 第二节 戏曲意境的美学阐释第106-116页
  一、传统戏曲与“意境”第106-110页
  二、民国时戏曲理论家的论述第110-113页
  三、王国维“意境论”之集大成第113-116页
 第三节 戏曲写意的审美内涵第116-130页
  一、传统思维的特点第116-118页
  二、传统思维方式对戏曲的影响第118-122页
  三、民国时期戏曲写意的审美内涵第122-127页
  四、戏曲写意中的“程式化”第127-130页
第五章 “悲剧观”的多元解读第130-158页
 第一节 戏曲悲剧观的内涵第131-140页
  一、西方悲剧观念和中国古代悲剧意识第131-135页
  二、民国时期的悲剧观念第135-140页
 第二节 王国维的“悲剧观”第140-149页
  一、从《红楼梦评论》看王国维对西方悲剧美学之接受第141-144页
  二、王国维悲剧观念中的佛道思想基础第144-145页
  三、王国维的悲剧观——以元曲为中心第145-149页
 第三节 “大团圆”模式和传统戏曲悲剧性的消解第149-158页
  一、“大团圆”模式与民国时期的悲剧论争第149-155页
  二、传统戏曲悲剧性的消解第155-158页
第六章 戏曲表演理论研究第158-184页
 第一节 “脚色”与“角色”之分析第158-165页
  一、脚色与角色的概念阐释第159-162页
  二、脚色与角色的审美价值第162-165页
 第二节 脸谱与宾白的理论探索第165-172页
  一、脸谱的功能第165-168页
  二、角色的形象预设及象征美的由来——翁藕红如是说第168-169页
  三、宾白研究第169-172页
 第三节 表演理论的探索第172-184页
  一、余上沅“贵真”的表演观第172-174页
  二、齐如山早期的表演和接受理论第174-178页
  三、吴梅的表演理论第178-184页
余论:民国时期戏曲理论的转型特质第184-192页
 一、共时性观察:中国和外国的关系第184-188页
 二、历时性变迁:传统与现实的关系第188-192页
参考文献第192-208页
附录:民国时期相关论著第208-236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236-240页
后记第240-241页

论文共24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多元文化语境中的少数民族女性书写
下一篇:胡仁·乌力格尔《封神演义》文本与汉文原著《封神演义》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