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荷载下丁字交叉裂隙试样的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绪论 | 第9-19页 |
1.1 引言 | 第9页 |
1.2 含裂隙岩体力学性质的研究现状 | 第9-15页 |
1.2.1 含裂隙岩体室内物理模型试验 | 第9-14页 |
1.2.2 含裂隙岩体数值模拟试验 | 第14-15页 |
1.3 循环荷载作用下岩体疲劳问题的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4 本文研究思路及内容 | 第17-19页 |
1.4.1 本文研究思路 | 第17页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2.试验设计 | 第19-29页 |
2.1 试样制备 | 第19-24页 |
2.1.1 模型材料的选取 | 第19页 |
2.1.2 试样制备过程 | 第19-20页 |
2.1.3 试样的养护 | 第20-21页 |
2.1.4 裂隙展布 | 第21-23页 |
2.1.5 试样物理力学性质 | 第23-24页 |
2.2 试验仪器 | 第24-27页 |
2.2.1 概述 | 第24页 |
2.2.2 试验机的结构 | 第24-25页 |
2.2.3 试验机的主要技术指标 | 第25页 |
2.2.4 试验数据的测量和处理 | 第25-26页 |
2.2.5 试验过程的观测与记录 | 第26-27页 |
2.3 试验方案 | 第27页 |
2.4 试验操作 | 第27-28页 |
2.4.1 单轴压缩试验 | 第27页 |
2.4.2 循环荷载试验 | 第27-2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3.丁字交叉裂隙试样强度特征 | 第29-43页 |
3.1 引言 | 第29-30页 |
3.2 完整试样强度特征 | 第30-31页 |
3.3 含0°主裂隙丁字交叉裂隙试样强度特征 | 第31-35页 |
3.3.1 静态强度特征 | 第31-32页 |
3.3.2 疲劳强度特征 | 第32-35页 |
3.4 含 0°主裂隙丁字交叉裂隙试样强度特征 | 第35-39页 |
3.4.1 静态强度特征 | 第35-36页 |
3.4.2 疲劳强度特征 | 第36-39页 |
3.5 含45°主裂隙丁字交叉裂隙试样强度特征 | 第39-42页 |
3.5.1 静态强度特征 | 第39-40页 |
3.5.2 疲劳强度特征 | 第40-4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4.丁字交叉裂隙试样变形特征 | 第43-55页 |
4.1 引言 | 第43页 |
4.2 主-次裂隙角度对应变的影响 | 第43-46页 |
4.3 残余应变发展规律 | 第46-47页 |
4.3.1 残余应变的一般发展规律 | 第46页 |
4.3.2 含裂隙试样的残余应变发展规律 | 第46-47页 |
4.4 循环荷载下滞回曲线特征 | 第47-52页 |
4.4.1 含裂隙试样滞回曲线特征 | 第49-52页 |
4.4.2 含裂隙试样滞回环面积演化规律 | 第5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2-55页 |
5.丁字交叉裂隙试样破坏形态及机理分析 | 第55-83页 |
5.1 引言 | 第55页 |
5.2 产生的主要裂纹 | 第55-56页 |
5.3 试样破坏过程的描述方法 | 第56-59页 |
5.4 完整试样破坏形态分析 | 第59-60页 |
5.5 含 0°裂隙试样破坏形态分析 | 第60-69页 |
5.5.1 0°单裂隙试样破坏形态分析 | 第60-63页 |
5.5.2 0°-30°裂隙试样破坏形态分析 | 第63-65页 |
5.5.3 0°-60°裂隙试样破坏形态分析 | 第65-67页 |
5.5.4 0°-90°裂隙试样破坏形态分析 | 第67-69页 |
5.6 含45°裂隙试样破坏形态分析 | 第69-76页 |
5.6.1 45°单裂隙试样破坏形态分析 | 第69-71页 |
5.6.2 45°-75°裂隙试样破坏形态分析 | 第71-73页 |
5.6.3 45°-105°裂隙试样破坏形态分析 | 第73-74页 |
5.6.4 45°-135°裂隙试样破坏形态分析 | 第74-76页 |
5.7 含90°裂隙试样破坏形态分析 | 第76-82页 |
5.7.1 90°单裂隙试样破坏形态分析 | 第76-77页 |
5.7.2 90°-120°裂隙试样破坏形态分析 | 第77-79页 |
5.7.3 90°-150°裂隙试样破坏形态分析 | 第79-80页 |
5.7.4 90°-180°裂隙试样破坏形态分析 | 第80-82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6.丁字交叉裂隙试样疲劳损伤研究 | 第83-101页 |
6.1 引言 | 第83页 |
6.2 损伤变量的选取 | 第83-85页 |
6.2.1 弹性模量法 | 第83页 |
6.2.2 能量法 | 第83-84页 |
6.2.3 最大应变法 | 第84页 |
6.2.4 声波波速法 | 第84页 |
6.2.5 残余应变法 | 第84-85页 |
6.3 损伤演化的一般规律 | 第85-86页 |
6.4 裂隙几何特征对损伤演化的影响 | 第86-91页 |
6.4.1 单裂隙试样的损伤演化规律 | 第86-87页 |
6.4.2 含 0°主裂隙试样的损伤演化规律 | 第87-88页 |
6.4.3 含 45°主裂隙试样的损伤演化规律 | 第88-90页 |
6.4.4 含 90°主裂隙试样的损伤演化规律 | 第90-91页 |
6.5 丁字交叉裂隙试样的疲劳损伤演化方程 | 第91-100页 |
6.5.1 损伤演化方程的建立 | 第91-92页 |
6.5.2 数据拟合 | 第92-100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00-101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01-104页 |
7.1 结论 | 第101-102页 |
7.2 展望 | 第102-104页 |
致谢 | 第104-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0页 |
攻读硕士期间从事的实践工作和主要成果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