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教师与学生论文

重庆市留守经历大学生责任感现状及对策研究

内容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绪论第11-22页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第11-13页
        1.选题背景第11-12页
        2.研究意义第12-13页
    (二)研究综述第13-19页
        1.国内研究现状第13-18页
        2.国外研究现状第18-19页
        3.研究述评第19页
    (三)研究的重难点、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19-21页
        1.研究的重点第19页
        2.研究的难点第19-20页
        3.研究的创新点第20页
        4.研究的不足之处第20-21页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21-22页
        1.研究思路第21页
        2.研究方法第21-22页
一、留守经历大学生责任感概述第22-28页
    (一)留守经历大学生责任感相关概念第22-26页
        1.责任及相关概念的界定第22-24页
        2.留守及相关概念的界定第24-25页
        3.留守经历大学生责任感的内涵第25-26页
    (二)留守经历大学生责任感的理论依据第26-28页
        1.关于责任的相关哲学理论第26-27页
        2.关于责任的相关心理学理论第27页
        3.关于责任的相关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第27-28页
二、重庆市留守经历大学生责任感的现状分析第28-41页
    (一)研究方法第28-29页
        1.调查对象第28-29页
        2.调查工具第29页
        3.数据处理方法第29页
    (二)重庆市留守经历大学生责任感现状的良好表现第29-33页
        1.留守经历大学生责任感总体状况较好第29-30页
        2.独生子女留守经历大学生的他人责任感水平较高第30-31页
        3.住校经历对留守经历大学生的责任感具有选择性提升作用第31-32页
        4.母亲学历为高中及以上者对留守经历大学生的责任感引导性较强第32页
        5.农村相对落后的成长环境并未影响到留守经历大学生的责任感水平第32-33页
    (三)重庆市留守经历大学生责任感现状中存在的问题第33-38页
        1.留守经历大学生责任感中他人责任感水平最低第33-34页
        2.“211院校”的留守经历大学生的责任感水平较低第34页
        3.理科类留守经历大学生责任感水平较低第34-35页
        4.大三年级的留守经历大学生的承诺责任感及过失责任感水平达到最高值后回落第35-36页
        5.学习成绩较差的留守经历大学生责任感水平不高第36页
        6.除自我责任感外,学生干部责任感水平不高,未发挥示范作用第36-37页
        7.学生党员的承诺责任感水平较低,其积极能动性挖掘力不强第37-38页
        8.高学历父亲对留守经历大学生的责任感培养引导不够第38页
    (四)留守经历大学生责任感现状的访谈结果第38-41页
        1.访谈内容第38-39页
        2.访谈结果第39-41页
三、重庆市留守经历大学生责任感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第41-47页
    (一)留守经历大学生所处信息环境对自身责任感水平的影响第41-42页
        1.新闻媒体对留守儿童“问题”过渡夸大渲染第41页
        2.学术研究中部分过度负面结论对留守经历大学生的片面及刻板化理解第41-42页
    (二)对留守经历大学生责任感认知及行为引导不足第42-44页
        1.父母对留守经历大学生责任感认知及行为引导不足第42-43页
        2.学校及教师对留守经历大学生责任感教育不力第43-44页
    (三)对留守经历大学生中重点人群责任感的培养缺乏针对性第44-46页
        1.对毕业年级留守经历大学生的责任感教育不足第44-45页
        2.留守经历大学生中先进的集体或个人没有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第45页
        3.对学习成绩偏低的留守经历大学生责任感发展关注不够第45-46页
        4.对理科类留守经历大学生责任感教育针对性不足第46页
    (四)留守经历大学生自我认知偏差对责任感发展的影响第46-47页
        1.留守经历大学生缺乏对责任感的认知第46-47页
        2.留守经历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偏差影响责任感水平第47页
四、重庆市留守经历大学生责任感水平提升路径第47-58页
    (一)净化留守经历大学生责任感培养的环境,加强正面引导的宏观基础第47-49页
        1.各级媒体应对留守群体事件务实宣传,正面引导第48页
        2.学者力求保持严谨客观的治学态度,避免情感和道义的关怀泛滥第48-49页
    (二)发挥教育最大功效,为留守经历大学生责任感提高提供主阵地第49-52页
        1.强化家庭对留守经历大学生责任感教育的主体责任第49-50页
        2.发挥学校教育对留守经历大学生的责任感水平提高的主导作用第50-52页
    (三)完善留守经历大学生责任感培养的社会支持系统第52-56页
        1.强大的资金支持为留守经历大学生责任感培养提供物质保证第52-54页
        2.充分的情感支持为留守经历大学生责任感的培养提供精神支持第54-55页
        3.健全的规章制度为留守经历大学生责任感培养提供制度支撑第55-56页
    (四)充分挖掘留守经历大学生责任感教育的内核动力第56-58页
        1.发挥留守经历大学生的特有优势,实现责任感的自我教育第56-57页
        2.实现留守经历大学生对“留守”的自我纠偏,提升责任感水平第57-58页
参考文献第58-62页
附录第62-65页
致谢第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策略树规则的日志智能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下一篇:区域电视媒体对“留守儿童”思想教育的效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