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国家机关工作与人事管理论文--监察、监督论文

我国行政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1章 绪论第13-21页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第13-15页
        1.1.1 选题背景第13-14页
        1.1.2 研究意义第14-15页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第15-18页
        1.2.1 国内研究综述第15-17页
        1.2.2 国外研究综述第17-18页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第18-19页
        1.3.1 研究内容第18-19页
        1.3.2 研究方法第19页
    1.4 研究架构和创新第19-21页
        1.4.1 研究构架第19-20页
        1.4.2 创新之处第20-21页
第2章 行政监督的基本理论第21-32页
    2.1 基本概念第21-25页
        2.1.1 行政监督的含义第21-22页
        2.1.2 行政监督的特征第22-23页
        2.1.3 行政监督的必要性第23-25页
    2.2 我国行政监督的发展第25-28页
        2.2.1 我国古代的行政监督制度第25-26页
        2.2.2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行政监督制度第26-28页
    2.3 我国行政监督的相关理论第28-31页
        2.3.1 权力制约理论第28-30页
        2.3.2 人民主权理论第30-31页
    2.4 本章小结第31-32页
第3章 我国行政监督的现状分析第32-42页
    3.1 我国行政监督机构的基本概况第32-34页
        3.1.1 政党和政协第32-33页
        3.1.2 权力机关第33页
        3.1.3 司法机关第33-34页
        3.1.4 行政机关第34页
    3.2 我国行政监督的运作方式第34-37页
        3.2.1 内部监督第34-35页
        3.2.2 外部监督第35-37页
    3.3 我国行政监督取得的成效第37-41页
        3.3.1 行政监督体系基本建立第37页
        3.3.2 行政监督制度大体健全第37-39页
        3.3.3 行政人员问责力度加大第39-40页
        3.3.4 公民监督意识明显增强第40-41页
    3.4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4章 我国行政监督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第42-51页
    4.1 我国行政监督存在的问题第42-47页
        4.1.1 专门监督机关实际效力较小第42-44页
        4.1.2 行政监督人员内在动力不足第44-45页
        4.1.3 行政监督制度不够细化第45-46页
        4.1.4 行政监督渠道不畅通第46-47页
    4.2 我国行政监督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第47-49页
        4.2.1 行政监督体系整体功能不强第47-48页
        4.2.2 行政监督主体自身素质有限第48页
        4.2.3 法律法规建设不完善第48-49页
        4.2.4 社会组织发展相对滞后第49页
    4.3 本章小结第49-51页
第5章 完善我国行政监督的建议第51-64页
    5.1 增强专门监督机关地位,形成监督合力第51-54页
        5.1.1 强化人大监督的力量第51-52页
        5.1.2 保证专门监督机关的独立性第52-53页
        5.1.3 建立行政监督体系的协调机制第53-54页
    5.2 强化行政人员的动力机制,提高监督效能第54-55页
        5.2.1 加强行政人员理想信念教育第54页
        5.2.2 完善行政人员自我约束机制第54-55页
        5.2.3 明确行政人员问责制度第55页
    5.3 完善行政监督法律法制度,确保法律供给第55-59页
        5.3.1 尽快完成行政程序法的工作第56页
        5.3.2 建立健全行政监督的法律第56-57页
        5.3.3 大力推行权力和责任清单制度第57-59页
    5.4 拓宽公民监督渠道,坚持政务公开第59-62页
        5.4.1.全面推进政务公开第59-60页
        5.4.2 完善信访举报和社会舆论监督第60-61页
        5.4.3 创新网络舆论监督第61-62页
    5.5 本章小结第62-64页
结论与展望第64-66页
    1、结论第64-65页
    2、展望第65-66页
参考文献第66-68页
致谢第68-69页
攻读博/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第69-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网络购物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研究
下一篇:代际关系变迁背景下农村家庭养老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