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5页 |
1.1 选题立据与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1.1.1 问题提出 | 第13-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 文献综述与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1.2.1 人口流动背景下农村家庭养老研究 | 第16-17页 |
1.2.2 家庭结构视角下农村家庭养老的研究 | 第17-18页 |
1.2.3 基于养老文化变迁的农村家庭养老研究 | 第18页 |
1.2.4 代际关系视角下农村家庭养老研究 | 第18-19页 |
1.2.5 研究述评 | 第19-20页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20-21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20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4 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第21-22页 |
1.4.1 研究重点、难点 | 第21页 |
1.4.2 研究创新点 | 第21-22页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22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介绍 | 第25-32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5-28页 |
2.1.1 代际关系 | 第25页 |
2.1.2 家庭代际关系 | 第25-26页 |
2.1.3 家庭养老 | 第26-28页 |
2.2 相关基础理论介绍 | 第28-31页 |
2.2.1 代际反哺理论 | 第28-29页 |
2.2.2 代际交换理论 | 第29-30页 |
2.2.3 生产方式理论 | 第30-31页 |
2.2.4 责任内化理论 | 第31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我国农村家庭代际关系的变迁及特征 | 第32-40页 |
3.1 农村家庭代际关系的变迁 | 第32-36页 |
3.1.1 新中国成立前的农村家庭代际关系 | 第32-34页 |
3.1.2 新中国成立之初至20世纪80年代末的农村家庭代际关系 | 第34页 |
3.1.3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农村家庭代际关系 | 第34-36页 |
3.2 家庭代际关系变迁的特征 | 第36-39页 |
3.2.1 代际关系单向化 | 第36-37页 |
3.2.2 代际关系理性化 | 第37-38页 |
3.2.3 代际关系重心下移 | 第38-39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代际关系变迁对农村家庭养老的影响 | 第40-47页 |
4.1 我国农村家庭养老的根基 | 第40-41页 |
4.1.1 家庭养老的经济基础 | 第40页 |
4.1.2 家庭养老的政治保障 | 第40-41页 |
4.1.3 家庭养老的文化根基 | 第41页 |
4.2 我国农村家庭养老的变迁 | 第41-44页 |
4.2.1 新中国成立前的农村家庭养老 | 第42-43页 |
4.2.2 新中国成立之初至20世纪80年代末:集体经济支持的家庭养老 | 第43页 |
4.2.3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多元保障下的农村家庭养老 | 第43-44页 |
4.3 代际关系变迁对农村家庭养老的影响 | 第44-46页 |
4.3.1 家庭养老物质保障水平降低 | 第44-45页 |
4.3.2 家庭养老中子女责任意识日渐淡漠 | 第45-46页 |
4.3.3 家庭养老功能单一化 | 第4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五章 代际关系变迁下的农村家庭养老问题实证分析 | 第47-86页 |
5.1 小昆山镇调研设计 | 第47-51页 |
5.1.1 调研地选择及样本选取方法 | 第47-49页 |
5.1.2 调研方法 | 第49页 |
5.1.3 问卷设计 | 第49页 |
5.1.4 调研对象基本情况介绍 | 第49-51页 |
5.2 小昆山镇代际关系变迁 | 第51-52页 |
5.2.1 新中国成立前“家长制”主导下的家庭代际关系 | 第51页 |
5.2.2 人民公社化时期“青年本位”特征初显的家庭代际关系 | 第51-52页 |
5.2.3 20世纪90年代以来趋于和谐的家庭代际关系 | 第52页 |
5.3 小昆山镇农村地区养老实况调查 | 第52-63页 |
5.3.1 老年人经济情况 | 第53-55页 |
5.3.2 老年人日常生活情况 | 第55-59页 |
5.3.3 老年人健康水平及就医情况 | 第59-62页 |
5.3.4 老年人精神生活情况 | 第62-63页 |
5.4 小昆山镇农村老年人养老满意度测评 | 第63-73页 |
5.4.1 模型选取 | 第63页 |
5.4.2 BP神经网络模型 | 第63-68页 |
5.4.3 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的满意度调查 | 第68-73页 |
5.5 代际关系变迁背景下小昆山家庭养老面临的挑战 | 第73-80页 |
5.5.1 老年人经济状况紧张 | 第74-76页 |
5.5.2 老年人生活照料缺乏 | 第76-78页 |
5.5.3 老年人医疗照护缺失 | 第78-79页 |
5.5.4 老年人精神生活匮乏 | 第79-80页 |
5.6 农村家庭养老问题成因分析 | 第80-84页 |
5.6.1 生产方式变革导致家长权威弱化 | 第80-81页 |
5.6.2 家庭结构小型化促使代际关系重心下移 | 第81-83页 |
5.6.3 国家相关制度缺失冲淡家庭养老责任 | 第83-84页 |
5.6.4 养老文化式微淡化子女“孝道”观念 | 第84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第六章 和谐代际关系视阈下我国农村家庭养老问题解决对策 | 第86-102页 |
6.1 国家层面 | 第86-93页 |
6.1.1 制定促进代际关系和谐的政策支持 | 第86-89页 |
6.1.2 建立推动家庭养老实行的制度保障 | 第89-91页 |
6.1.3 推广弘扬“孝文化”的思想宣传 | 第91-93页 |
6.2 社区层面 | 第93-97页 |
6.2.1 构建农村社区基本养老服务体系 | 第94-95页 |
6.2.2 加大对老年人健康知识的宣传 | 第95-96页 |
6.2.3 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 | 第96-97页 |
6.3 家庭层面 | 第97-101页 |
6.3.1 提高老年人自立能力 | 第97-98页 |
6.3.2 强化子女赡养责任 | 第98-100页 |
6.3.3 共同营造和谐家庭氛围 | 第100-101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01-102页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102-105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102-103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103-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09页 |
附录 | 第109-116页 |
附录一:调查问卷 | 第109-115页 |
附录二:小昆山老年人调查提纲 | 第115-11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116-117页 |
致谢 | 第117-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