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页 |
1.2 重金属的污染源及其现状 | 第14-15页 |
1.2.1 重金属污染的来源 | 第15页 |
1.3 水体污染的主要重金属及特点 | 第15-17页 |
1.3.1 几种主要重金属危害的简述 | 第16-17页 |
1.3.2 重金属的污染特点 | 第17页 |
1.4 重金属污染的传统处理方法 | 第17-22页 |
1.4.1 化学法 | 第18-19页 |
1.4.2 物理化学法 | 第19-20页 |
1.4.3 生物法 | 第20-22页 |
1.5 稻草秸秆的理化性质及其在环境中的应用 | 第22-24页 |
1.5.1 稻草秸秆的结构与特性 | 第22页 |
1.5.2 稻草秸秆的利用现状 | 第22-23页 |
1.5.3 稻草秸秆在环境治理领域内的应用 | 第23-24页 |
1.6 实验内容、创新点及研究意义 | 第24-26页 |
1.6.1 实验内容及创新点 | 第24-25页 |
1.6.2 研究意义 | 第25-26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6-32页 |
2.1 引言 | 第26页 |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6-32页 |
2.2.1 实验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26-27页 |
2.2.2 实验药品 | 第27页 |
2.2.3 秸秆来源 | 第27-28页 |
2.2.4 改性稻草秸秆的制备 | 第28页 |
2.2.5 改性前后秸秆的表观特征 | 第28-30页 |
2.2.6 检测重金属离子的方法 | 第30-31页 |
2.2.7 实验方法 | 第31-32页 |
第三章 稻草秸秆对重金属Cu~(2+)、Pb~(2+)、Cr~(3+)的吸附效能 | 第32-54页 |
3.1 引言 | 第32页 |
3.2 秸秆对Cu~(2+)的吸附 | 第32-39页 |
3.2.1 分析方法 | 第32-33页 |
3.2.2 实验方法 | 第33页 |
3.2.3 结果与讨论 | 第33-39页 |
3.3 秸秆对Pb~(2+)的吸附 | 第39-46页 |
3.3.1 分析方法 | 第39-40页 |
3.3.2 实验方法 | 第40页 |
3.3.3 结果与讨论 | 第40-46页 |
3.4 秸秆对Cr~(3+)的吸附 | 第46-52页 |
3.4.1 分析方法 | 第46页 |
3.4.2 实验方法 | 第46-47页 |
3.4.3 结果与讨论 | 第47-5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四章 改性秸秆在多元系统中的吸附实验 | 第54-60页 |
4.1 引言 | 第54页 |
4.2 Pb~(2+)、Cr~(3+)对Cu~(2+)的影响 | 第54-57页 |
4.2.1 Pb~(2+)对Cu~(2+)影响 | 第54-55页 |
4.2.2 Cr~(3+)对Cu~(2+)的影响 | 第55-57页 |
4.3 Cr~(3+)对Pb~(2+)的影响 | 第57-58页 |
4.3.1 实验方法 | 第57页 |
4.3.2 结果与讨论 | 第57-58页 |
4.4 Cu~(2+)+Cr~(3+)+Pb~(2+)三元系统中的吸附效能 | 第58-59页 |
4.4.1 实验方法 | 第58页 |
4.4.2 结果与讨论 | 第58-59页 |
4.5 本章总结 | 第59-60页 |
第五章 改性秸秆的实际应用及吸附再生探究 | 第60-66页 |
5.1 引言 | 第60页 |
5.2 改性秸秆在湖水中的吸附效能探究 | 第60-62页 |
5.2.1 实验方法 | 第60-61页 |
5.2.2 分析方法 | 第61页 |
5.2.3 结果与讨论 | 第61-62页 |
5.3 改性稻草秸秆吸附剂的再生探究 | 第62-64页 |
5.3.1 实验方法 | 第62-63页 |
5.3.2 分析方法 | 第63页 |
5.3.3 结果与讨论 | 第63-64页 |
5.4 本章总结 | 第64-6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6-69页 |
6.1 结论 | 第66-67页 |
6.2 展望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