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1.2.1 英语世界里的量子理论哲学与斯塔普的解释模型 | 第12-13页 |
1.2.2 华语世界里的量子理论哲学 | 第13页 |
1.2.3 宋代至清代:周敦颐哲学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1.2.4 当代:周敦颐哲学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1.3 研究内容与难点 | 第15-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2 研究难点 | 第16-17页 |
第2章 量子理论与濂溪学:预备性论述 | 第17-31页 |
2.1 量子理论的三个重要概念 | 第17-19页 |
2.2 量子世界、经典物理与周敦颐哲学精神 | 第19-22页 |
2.3 若干量子理论解释与周敦颐哲学精神 | 第22-27页 |
2.4 濂溪学、考证及诠释 | 第27-31页 |
第3章 周敦颐之天道论与形而上学 | 第31-51页 |
3.1“发微不可见、充周不可穷之”:周敦颐的“神” | 第31-44页 |
3.1.1 背景 | 第31-32页 |
3.1.2 周敦颐之“神” | 第32-34页 |
3.1.3 以量子理论为视角 | 第34-44页 |
3.2“无极而太极”:周敦颐的形而上学 | 第44-51页 |
3.2.1“形而上“的歧义 | 第44页 |
3.2.2 周敦颐的形而上学系统 | 第44-47页 |
3.2.3 以量子理论为视角 | 第47-51页 |
第4章 周敦颐之人道论 | 第51-65页 |
4.1“动而未形、有无之间者”:周敦颐的“几” | 第51-58页 |
4.1.1 背景 | 第51-52页 |
4.1.2 周敦颐之“几” | 第52-54页 |
4.1.3 以量子理论为视角 | 第54-58页 |
4.2“五常之本,百行之源”:周敦颐的“诚” | 第58-61页 |
4.3“圣人‘与天地合其德’”:周敦颐的“天人合一”思想 | 第61-65页 |
结论 | 第65-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