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 第10-16页 |
1.2.1 “忠”的肯定评价 | 第10-12页 |
1.2.2 “忠”的否定评价 | 第12-14页 |
1.2.3 “忠”的中立评价 | 第14-16页 |
1.3 课题构思及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3.1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6页 |
1.3.2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第2章 《论语》“忠”的思想 | 第17-30页 |
2.1 忠的释义及思想渊源 | 第17-21页 |
2.1.1 忠的释义 | 第17-19页 |
2.1.2 忠的渊源 | 第19-21页 |
2.2 人格修养之“忠” | 第21-26页 |
2.2.1 忠信 | 第21-24页 |
2.2.2 忠恕 | 第24-26页 |
2.3 政治伦理之“忠” | 第26-30页 |
第3章 《孟子》“忠”的思想 | 第30-39页 |
3.1 孟子修己之忠 | 第30-34页 |
3.2 孟子爱人之忠 | 第34-36页 |
3.3 孟子敬君之忠 | 第36-39页 |
第4章 《荀子》“忠”的思想 | 第39-45页 |
4.1 荀子从修己角度论“忠” | 第39-42页 |
4.2 荀子的忠君思想 | 第42-45页 |
第5章 “忠”的历史演变 | 第45-51页 |
5.1 秦汉、唐宋、明清“忠”观念的片面化发展 | 第45-48页 |
5.1.1 秦汉时期忠的片面强化 | 第45-46页 |
5.1.2 唐宋时期忠的僵化发展 | 第46-47页 |
5.1.3 明清时期忠的扭曲发展 | 第47-48页 |
5.2 近代以来对“忠”观念的批判 | 第48-51页 |
5.2.1 清末民初对忠观念的批判 | 第48-49页 |
5.2.2 建国后忠观念的畸形发展与八十年代对忠的否定 | 第49-51页 |
第6章 “忠”思想的返本开新 | 第51-59页 |
6.1 新儒家对“忠”观念的省察与贡献 | 第51-54页 |
6.1.1 新儒家对孔子及其思想的评价 | 第51-53页 |
6.1.2 新儒家对“忠”思想的阐释 | 第53-54页 |
6.2 “忠”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 第54-59页 |
6.2.1 “忠”与“荣辱观” | 第55-56页 |
6.2.2 “忠”的现代意义 | 第56-59页 |
第7章 结语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