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1 引言 | 第8-10页 |
| 1.1 研究意义 | 第8页 |
| 1.2 研究思路 | 第8-10页 |
| 2 释明权的基本内涵 | 第10-14页 |
| 2.1 释明权的概念 | 第10-11页 |
| 2.2 释明权的性质 | 第11-12页 |
| 2.3 释明权制度建立的必要性分析 | 第12-14页 |
| 3 我国释明权制度考察 | 第14-19页 |
| 3.1 我国释明权制度的制度现状 | 第14-15页 |
| 3.2 我国释明权制度的实践现状 | 第15-16页 |
| 3.3 我国释明权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16-19页 |
| 4 协同主义的引入 | 第19-24页 |
| 4.1 协同主义基本内涵 | 第19-20页 |
| 4.2 协同主义诉讼模式和其他诉讼模式的区别 | 第20-21页 |
| 4.3 协同主义诉讼模式与协同主义诉讼思想——本文的视角选择 | 第21-24页 |
| 5 协同主义下释明权制度的完善 | 第24-41页 |
| 5.1 树立协同诉讼的指导思想 | 第24-29页 |
| 5.2 确立我国法官释明权的行使原则 | 第29-31页 |
| 5.3 完善我国释明权的立法工作 | 第31-38页 |
| 5.4 健全释明权的配套制度 | 第38-41页 |
| 6 结论 | 第41-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42-43页 |
| 致谢 | 第43-44页 |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