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前言 | 第11-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6页 |
1.1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 | 第12-16页 |
1.1.1 DNA分子标记 | 第12-13页 |
1.1.2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及其特点 | 第13-14页 |
1.1.3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影响因素 | 第14页 |
1.1.4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在作物育种上的应用 | 第14-16页 |
1.2 大白菜叶球相关性状研究进展 | 第16-21页 |
1.2.1 大白菜的进化和发育过程 | 第16-17页 |
1.2.2 大白菜叶球形成生理机制 | 第17-18页 |
1.2.3 大白菜叶球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 | 第18页 |
1.2.4 大白菜叶球性状相关性研究 | 第18-19页 |
1.2.5 大白菜叶球相关性状的QTL定位 | 第19-21页 |
1.3 近等基因系的构建及应用 | 第21-25页 |
1.3.1 构建近等基因系的方法 | 第22-23页 |
1.3.2 近等基因系的应用 | 第23-25页 |
1.4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5-26页 |
第二章 大白菜株重QTLqGWA2近等基因系的构建 | 第26-37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6-31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26页 |
2.1.2 各世代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26-27页 |
2.1.3 SSR标记分析 | 第27-30页 |
2.1.4 选育近等基因系技术路线 | 第30-31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31-34页 |
2.2.1 各世代qGWA2位点基因型的前景选择 | 第31-32页 |
2.2.2 各世代全基因组背景选择 | 第32-33页 |
2.2.3 qGWA2位点近等基因系的构建 | 第33-34页 |
2.3 讨论 | 第34-36页 |
2.4 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大白菜株重QTLqGWA2的验证 | 第37-44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7-38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37页 |
3.1.2 结球相关性状调查 | 第37-38页 |
3.1.3 SSR标记分析 | 第38页 |
3.1.4 统计分析 | 第38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8-41页 |
3.2.1 F_3BC_2群体表现型分析 | 第38-39页 |
3.2.2 近等基因系的表型和基因型分析 | 第39-41页 |
3.3 讨论 | 第41-42页 |
3.4 小结 | 第42-44页 |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