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财政、国家财政论文--中国财政论文--国家公债、债券、外债论文

我国地方债最适规模的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3页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第12-14页
        1.1.1 选题背景第12-13页
        1.1.2 选题意义第13-14页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4-19页
        1.2.1 国外研究综述第14-16页
        1.2.2 国内研究综述第16-19页
        1.2.3 文献述评第19页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第19-21页
        1.3.1 研究内容第19-20页
        1.3.2 研究方法第20页
        1.3.3 研究技术路线第20-21页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第21-23页
        1.4.1 本文的创新之处第21-22页
        1.4.2 不足之处第22-23页
第二章 地方债相关经济理论第23-35页
    2.1 关键性概念界定第23-25页
        2.1.1 债务第23页
        2.1.2 地方政府性债务第23-24页
        2.1.3 地方债最适规模的确定第24-25页
    2.2 地方债务规模的影响因素第25-28页
        2.2.1 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第25-26页
        2.2.2 预算管理体制的财政收入划分状况第26页
        2.2.3 政府投资规模第26-27页
        2.2.4 官员政绩考核机制第27-28页
    2.3 债务规模控制的理论第28-35页
        2.3.1 公共债务的经济效应理论第28-30页
        2.3.2 基于可持续性分析的公债适度规模理论第30-32页
        2.3.3 基于混沌理论的债务风险控制第32-35页
第三章 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现状、结构与问题分析第35-51页
    3.1 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发展演变第35-38页
        3.1.1 建国初期-1978年:萌芽期第35页
        3.1.2 1979-1992年:孕育期第35-36页
        3.1.3 1992-2008年:成长期第36-37页
        3.1.4 2008年以后:爆发期第37-38页
    3.2 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现状、结构分析第38-41页
        3.2.1 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现状第38-39页
        3.2.2 地方政府性债务结构第39-41页
    3.3 地方政府性债务存在问题分析第41-51页
        3.3.1 规模过大第41-43页
        3.3.2 增速过快第43-44页
        3.3.3 结构不合理第44-45页
        3.3.4 存在违约风险第45-51页
第四章 我国地方债最适规模的实证分析第51-64页
    4.1 地方债最适规模模型的选择第51页
    4.2 KMV模型构建第51-56页
        4.2.1 KMV模型的原理第51-53页
        4.2.2 KMV模型的假设条件第53-54页
        4.2.3 KMV模型的改造结果第54-56页
    4.3 地方债最适规模的实证测算第56-61页
        4.3.1 地方可偿债综合财力的预测第56-60页
        4.3.2 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率平均值μ和波动性σ的值第60页
        4.3.3 地方政府发债规模与违约概率的测算第60-61页
    4.4 地方债最适规模的实证结果第61-64页
        4.4.1 债务违约率对债务规模的大小较为敏感第61-62页
        4.4.2 东、中、西部地区的最适规模第62-64页
第五章 保障我国地方债处于最适规模内的对策建议第64-75页
    5.1 化解地方债历史存量,控制新增数量第64-67页
        5.1.1 化解历史债务存量第64-65页
        5.1.2 控制新增债务规模第65-67页
    5.2 加强地方财源建设,减少政府发债规模第67-70页
        5.2.1 加快发展服务业,开拓地方政府新财源第68-69页
        5.2.2 融入“一带一路”,促进财政收入新增长第69-70页
    5.3 调整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消除举债的制度诱因第70-72页
        5.3.1 理顺政府间事权支出责任第70-71页
        5.3.2 合理划分政府间财政收入第71-72页
    5.4 转变政府职能,引入民间资本投资第72-74页
        5.4.1 转变政府职能,减少债务融资需求第72-73页
        5.4.2 引入民间资本投资,拓宽融资渠道第73-74页
    5.5 改变官员考核问责制,控制内部举债冲动第74-75页
全文总结与展望第75-77页
    一、全文总结第75-76页
    二、研究展望第76-77页
参考文献第77-80页
致谢第80-81页
个人简历与研究成果第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公共危机中社会化媒体用户信息采纳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
下一篇:指数期货型对冲基金的风险特征及其对股票市场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