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传播理论论文

公共危机中社会化媒体用户信息采纳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26页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第11-13页
        1.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1.2 研究目的第12页
        1.1.3 研究意义第12-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22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3-17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7-22页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第22页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22-24页
        1.3.1 研究内容第22-24页
        1.3.2 研究方法第24页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第24-26页
第2章 社会化媒体和公共危机信息的现状分析第26-35页
    2.1 社会化媒体发展现状第26-28页
        2.1.1 社会化媒体的特点第26-27页
        2.1.2 社会化媒体在我国发展历程第27-28页
    2.2 公共危机中用户信息行为分析第28-32页
        2.2.1 公共危机中用户的信息需求行为第29-30页
        2.2.2 公共危机中用户的信息寻求行为第30页
        2.2.3 公共危机中用户的信息查寻行为第30-31页
        2.2.4 公共危机中用户的信息采纳行为第31-32页
    2.3 社会化媒体对公共危机信息的影响第32-34页
        2.3.1 社会化媒体对公共危机信息的积极影响第32-33页
        2.3.2 社会化媒体对公共危机信息的消极影响第33-34页
    2.4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3章 信息采纳行为模型构建与研究假设第35-46页
    3.1 研究理论依据第35-38页
        3.1.1 技术接受与利用综合模型第35-36页
        3.1.2 感知风险理论第36-37页
        3.1.3 危机情境传播理论第37页
        3.1.4 信息采纳理论第37-38页
    3.2 变量选取与测量维度第38-42页
        3.2.1 社会影响第38-39页
        3.2.2 促成条件第39页
        3.2.3 感知风险第39-40页
        3.2.4 组织声誉第40-41页
        3.2.5 信息有用性第41页
        3.2.6 采纳意图第41-42页
        3.2.7 采纳行为第42页
    3.3 模型的研究假设第42-45页
        3.3.1 社会影响与危机信息采纳意图的关系第42-43页
        3.3.2 促成条件与危机信息采纳意图的关系第43页
        3.3.3 感知风险与危机信息采纳意图的关系第43页
        3.3.4 组织声誉与危机信息采纳意图的关系第43-44页
        3.3.5 信息有用性与危机信息采纳意图的关系第44页
        3.3.6 危机信息采纳意图和危机信息采纳行为的关系第44页
        3.3.7 控制变量和各变量的关系第44-45页
    3.4 公共危机中社会化媒体用户信息采纳行为模型构建第45页
    3.5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第4章 信息采纳行为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第46-68页
    4.1 研究设计第46-49页
        4.1.1 问卷设计第46-49页
        4.1.2 数据收集第49页
        4.1.3 数据分析方法第49页
    4.2 描述性统计分析第49-53页
        4.2.1 样本特征分析第49-50页
        4.2.2 危机信息感知情况分析第50-51页
        4.2.3 测量变量的统计分析第51-53页
    4.3 信度分析第53页
    4.4 效度分析第53-55页
        4.4.1 内容效度分析第53-54页
        4.4.2 验证性因素分析第54-55页
    4.5 结构方程全模型的拟合检验第55-63页
        4.5.1 模型的界定第55-57页
        4.5.2 模型的估计第57-58页
        4.5.3 模型的评价第58-61页
        4.5.4 模型的修正第61-63页
    4.6 方差分析第63-65页
        4.6.1 性别对各自变量的影响分析第63页
        4.6.2 年龄对各自变量的影响分析第63-64页
        4.6.3 教育程度对各变量的影响分析第64-65页
    4.7 研究结果讨论第65-67页
    4.8 本章小结第67-68页
第5章 科学引导信息采纳行为的建议第68-74页
    5.1 多视角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第68-69页
        5.1.1 培养意见领袖构建良好的社会影响第68页
        5.1.2 建立实时交流平台构建良好的社会影响第68-69页
    5.2 改善用户信息素养增强促成条件第69页
    5.3 多角度提高风险评估判断力第69-70页
        5.3.1 社会化媒体运营商完善网络实名制弱化感知风险第70页
        5.3.2 加强用户培训和指导提高用户风险判断评估能力第70页
    5.4 多维度规范危机信息的质量第70-72页
        5.4.1 社会化媒体运营商加强相关技术确保信息有用性第70-71页
        5.4.2 政府确立相关法律法规保证信息真实性第71-72页
        5.4.3 加强主流媒体和社会化媒体融合确保信息质量第72页
    5.5 本章小结第72-74页
结论第74-75页
参考文献第75-8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第87-88页
致谢第88-89页
附录第89-94页

论文共9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品牌依恋对炫耀性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基于资讯涉入的视角
下一篇:我国地方债最适规模的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