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8页 |
1.1 引言 | 第13-14页 |
1.2 选题目的与意义 | 第14-15页 |
1.3 剪接位点识别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内容安排 | 第16-18页 |
第二章 真核基因剪接的生物学基础 | 第18-25页 |
2.1 引言 | 第18页 |
2.2 生物学基础知识 | 第18-19页 |
2.3 基因的表达控制 | 第19-21页 |
2.3.1 真核基因的转录调控 | 第20-21页 |
2.3.2 真核基因的翻译调控 | 第21页 |
2.4 真核基因的剪接机制 | 第21-23页 |
2.5 生物分子数据库 | 第23-24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序列模式挖掘模型 | 第25-34页 |
3.1 引言 | 第25-26页 |
3.2 序列模式 | 第26-29页 |
3.2.1 频繁项集和关联规则挖掘 | 第26-27页 |
3.2.2 频繁模式挖掘经典算法——Apriori | 第27-29页 |
3.3 基于序列模式挖掘建模单核苷酸短序列 | 第29-33页 |
3.3.1 模型数学形式化描述 | 第30-32页 |
3.3.2 建模流程 | 第32-3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四章 基于序列模式挖掘模型的真核基因剪接位点识别 | 第34-47页 |
4.1 引言 | 第34页 |
4.2 识别定义剪接位点的最佳上下游序列长度 | 第34-38页 |
4.3 评价指标 | 第38-39页 |
4.4 数据提取 | 第39-41页 |
4.4.1 真假剪接位点提取 | 第39-40页 |
4.4.2 突变剪接位点提取 | 第40-41页 |
4.5 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41-46页 |
4.5.1 序列模式挖掘模型区分真、假剪接位点 | 第41-42页 |
4.5.2 序列模式挖掘模型对比实验 | 第42-43页 |
4.5.3 序列模式挖掘模型的鲁棒性验证 | 第43-45页 |
4.5.4 序列模式挖掘模型识别剪接位点突变实验 | 第45-4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五章 剪接位点组合调控研究 | 第47-53页 |
5.1 引言 | 第47页 |
5.2 5 ’端剪接位点调控3’端剪接位点的多样性 | 第47-50页 |
5.2.1 实验设计 | 第48页 |
5.2.2 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48-50页 |
5.3 剪接调控元件与剪接位点间的补偿机制 | 第50-52页 |
5.3.1 实验数据准备 | 第50页 |
5.3.2 调控元件在剪接位点上下游密度分布实验 | 第50-5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第53-55页 |
6.1 工作总结 | 第53-54页 |
6.2 工作展望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2-6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