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超级杂交稻协优9308重组自交系抽穗期QTL定位及其与产量性状关系的研究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1页
目录第11-15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5-30页
   ·分子标记在水稻研究中的应用第15-17页
     ·分子标记的特点第16页
     ·分子标记的种类及原理第16页
     ·水稻遗传图谱的构建第16-17页
   ·QTL 定位的原理和方法第17-21页
     ·QTL 作图方法第17-19页
     ·QTL 作图群体第19-20页
     ·QTL 作图的主要影响因素第20页
     ·水稻 QTL 精细定位与克隆第20-21页
   ·作物动态 QTL 研究进展第21-25页
     ·动态性状的遗传模型第21-22页
     ·动态性状的分析方法第22页
     ·发育动态 QTL 分析第22-25页
   ·水稻生育期研究进展第25-28页
     ·水稻抽穗期 QTL 定位第25-26页
     ·抽穗期 QTL 与环境及 QTL 之间的互作第26-27页
     ·水稻抽穗期 QTL 克隆第27-28页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8-30页
第二章 抽穗期 QTL 定位及 QTL 与环境的互作第30-43页
   ·材料和方法第31-32页
     ·试验材料第31页
     ·试验设计第31页
     ·测定指标及方法第31页
     ·图谱构建第31页
     ·数据分析第31-32页
     ·序列比对与功能预测第32页
   ·结果与分析第32-41页
     ·2010 年和 2011 年南宁、富阳温度变化趋势第32-33页
     ·亲本、F1和 RIL 群体的抽穗期分布频率第33-34页
     ·亲本、F1和 RIL 群体抽穗期表型分析第34-35页
     ·抽穗期 QTL 定位第35-38页
     ·抽穗期 QTL 的上位性分析第38页
     ·抽穗期 QTL 与环境的互作第38-41页
     ·已克隆抽穗期 QTL 源序列与亲本序列的比对结果第41页
   ·讨论第41-43页
第三章 水稻感光性 QTL 分析第43-48页
   ·材料和方法第43-44页
     ·试验材料第43-44页
     ·试验设计第44页
     ·测定指标及方法第44页
     ·图谱构建第44页
     ·数据分析第44页
   ·结果与分析第44-46页
     ·人工短日处理下亲本、F1和 RIL 群体抽穗期分布频率第44-45页
     ·人工短日处理下亲本、F1和 RIL 群体抽穗期表型分析第45页
     ·感光 QTL 定位第45-46页
   ·讨论第46-48页
第四章 水稻主茎叶片数的动态 QTL 分析第48-55页
   ·材料和方法第48-49页
     ·试验材料第48-49页
     ·试验设计与性状考察第49页
     ·图谱构建第49页
     ·数据分析及 QTL 定位第49页
   ·结果与分析第49-53页
     ·亲本、F1和 RIL 群体主茎叶片数、抽穗期、株高等 6 个性状的表型分布第49-50页
     ·主茎叶片数、抽穗期、株高等 6 个性状的相关性第50-51页
     ·不同发育时期亲本、F1和 RIL 叶片数表型分析第51页
     ·叶片发育动态的非条件 QTL 分析第51-52页
     ·叶片发育动态的条件 QTL 分析第52-53页
   ·讨论第53-55页
第五章 水稻产量性状与抽穗期关系分析及 QTL 定位第55-67页
   ·材料和方法第55-57页
     ·供试材料第55页
     ·试验设计第55-56页
     ·性状考察第56页
     ·图谱构建第56页
     ·数据分析第56-57页
   ·结果与分析第57-65页
     ·亲本、F1和 RIL 群体抽穗期及主要产量性状表型分析第57-59页
     ·亲本、F1和 RIL 群体抽穗期及主要产量性状分布频率第59-60页
     ·RIL 群体抽穗期及主要产量性状相关性分析第60-62页
     ·主要产量性状 QTL 定位第62-65页
   ·讨论第65-67页
第六章 全文总结和讨论第67-71页
   ·结论第67-68页
     ·不同年份和环境下抽穗期 QTL 定位及 QTL 与环境互作的结果第67页
     ·不同年份抽穗期感光 QTL 定位结果第67-68页
     ·主茎叶片数的动态 QTL 分析结果第68页
     ·产量性状与抽穗期关系分析及 QTL 定位结果第68页
   ·讨论第68-69页
     ·超级稻广适性的选择策略和思路第68-69页
     ·QTL 的“一因多效”和“紧密连锁”第69页
     ·QTL 等位性比较第69页
   ·研究展望第69-71页
参考文献第71-83页
附录第83-85页
致谢第85-86页
作者简历第86页

论文共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疆棉花机采相关性遗传及其QTLs定位研究
下一篇:云南大理特色优质烤烟品质差异化及区划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