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9-13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3-23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页 |
·机采棉技术在国内外应用现状 | 第13-19页 |
·机采棉技术概念 | 第13-14页 |
·机采棉技术在国外应用现状 | 第14-15页 |
·机采棉技术在新疆应用现状 | 第15-19页 |
·陆地棉形态性状遗传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陆地棉农艺性状遗传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陆地棉农艺性状与纤维品质性状协调的研究 | 第20页 |
·陆地棉分子标记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棉花遗传图谱的构建研究进展 | 第20页 |
·棉花相关性状的 QTL 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分子标记技术在品种鉴定上的应用 | 第21页 |
·分子标记技术在棉花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中的应用 | 第21-22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2-23页 |
第二章 机采相关性状的遗传分析 | 第23-3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3-25页 |
·试验材料 | 第23页 |
·田间试验设计 | 第23-24页 |
·田间调查项目 | 第24页 |
·数据分析 | 第24-2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5-37页 |
·机采相关性状方差分量组成及遗传率分析 | 第25-27页 |
·亲本机采相关性状遗传主效应及其与环境的互作效应 | 第27-34页 |
·杂交组合机采相关性状的遗传效应及其与环境的互作效应 | 第34-37页 |
·讨论 | 第37-39页 |
第三章 机采相关性状之间的遗传相关性分析 | 第39-4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9页 |
·试验材料 | 第39页 |
·田间试验设计 | 第39页 |
·调查性状与数据分析 | 第3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9-48页 |
·机采相关性状之间的遗传相关性分析 | 第39-42页 |
·机采相关性状之间的相关系数分解 | 第42-48页 |
·讨论 | 第48-49页 |
第四章 机采相关性状的杂种优势分析 | 第49-6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9页 |
·试验材料 | 第49页 |
·田间试验设计 | 第49页 |
·调查性状与数据分析 | 第4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9-58页 |
·机采相关性状的群体优势分析 | 第49-50页 |
·杂交组合机采相关性状的群体均值及超高亲优势分析 | 第50-58页 |
·讨论 | 第58-61页 |
第五章 机采相关性状遗传贡献率分析 | 第61-6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1页 |
·试验材料 | 第61页 |
·田间试验设计 | 第61页 |
·调查性状与数据分析 | 第6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1-67页 |
·机采棉相关性状对皮棉产量各遗传方差分量的贡献分析 | 第61-62页 |
·亲本机采性状对皮棉产量显性和加加上位效应贡献分析 | 第62-63页 |
·不同组合机采性状对皮棉产量的显性贡献分析 | 第63-64页 |
·不同组合机采性状对皮棉产量的加加上位效应贡献分析 | 第64-65页 |
·不同组合机采性状对皮棉产量的显性×环境互作贡献分析 | 第65-66页 |
·组合机采性状对皮棉产量的加加上位效应×环境互作贡献分析 | 第66-67页 |
·讨论 | 第67-69页 |
第六章 机采棉相关农艺性状 QTL 定位 | 第69-7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9-71页 |
·亲本材料及作图群体的构建 | 第69页 |
·田间布置及性状调查 | 第69页 |
·数据分析及 QTL 定位方法 | 第69页 |
·DNA 提取与分子标记 | 第69-70页 |
·QTL 命名 | 第70-7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1-76页 |
·田间调查数据基本统计分析 | 第71-73页 |
·标记筛选和遗传图谱构建 | 第73-76页 |
·讨论 | 第76-78页 |
第七章 全文结论及讨论 | 第78-81页 |
·结论 | 第78-79页 |
·讨论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
作者简历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