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切换式液压互联悬架原理及控制策略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3 研究思路与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第2章 液压互联悬架基本原理 | 第16-35页 |
2.1 不同连接形式的HIS理论分析 | 第16-27页 |
2.1.1 液压互联悬架系统结构特性分析 | 第17-19页 |
2.1.2 液压互联悬架系统动力学特性分析 | 第19-27页 |
2.2 不同连接形式的HIS仿真分析 | 第27-33页 |
2.2.1 侧倾工况 | 第29-30页 |
2.2.2 俯仰工况 | 第30页 |
2.2.3 扭曲工况 | 第30-33页 |
2.3 高度可调式HIS | 第33-3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3章 油路切换原理及控制策略 | 第35-42页 |
3.1 油路切换原理 | 第35-36页 |
3.2 油路切换控制策略 | 第36-38页 |
3.3 油路切换参数的确定 | 第38-41页 |
3.3.1 临界节气门开度变化率 | 第39-40页 |
3.3.2 临界制动主缸压力 | 第40页 |
3.3.3 临界俯仰角 | 第40-41页 |
3.3.4 临界前轮转角和持续时间 | 第4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4章 高度切换原理及控制策略 | 第42-50页 |
4.1 高度切换原理 | 第42-43页 |
4.2 高度切换控制策略 | 第43-44页 |
4.3 高度切换参数的确定 | 第44-46页 |
4.3.1 低位悬架临界动挠度 | 第44-45页 |
4.3.2 高位悬架临界动挠度 | 第45-46页 |
4.4 高度切换的优化 | 第46-49页 |
4.4.1 高度切换原理优化 | 第47-48页 |
4.4.2 切换过程优化 | 第48-4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5章 可切换式液压互联悬架仿真分析 | 第50-70页 |
5.1 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50-53页 |
5.1.1 车辆模型 | 第50-51页 |
5.1.2 液压互联悬架模型 | 第51-52页 |
5.1.3 综合控制策略 | 第52-53页 |
5.1.4 联合仿真模型 | 第53页 |
5.2 油路切换控制策略的验证 | 第53-56页 |
5.2.1 急加速工况 | 第53-55页 |
5.2.2 急制动工况 | 第55-56页 |
5.2.3 正弦路面激励 | 第56页 |
5.3 高度切换控制策略的验证 | 第56-59页 |
5.3.1 高速试验 | 第56-58页 |
5.3.2 转向试验 | 第58-59页 |
5.4 装有HIS的车辆和原车的对比分析 | 第59-69页 |
5.4.1 平顺性分析 | 第59-63页 |
5.4.2 操纵稳定性分析 | 第63-6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