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7页 |
1.1 工程概况与研究背景 | 第11-14页 |
1.1.1 工程概况 | 第11-12页 |
1.1.2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2 问题的提出 | 第14-16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6-24页 |
1.3.1 边坡稳定性分析发展历程 | 第16页 |
1.3.2 改扩建边坡问题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3.3 离心模型试验应用于边坡的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3.4 降雨对边坡稳定性的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1.3.5 边坡加固问题研究现状 | 第22-24页 |
1.4 研究思路及内容 | 第24-27页 |
1.4.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第二章 高边坡开挖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27-48页 |
2.1 高边坡开挖稳定性影响因素 | 第27-30页 |
2.1.1 外在因素 | 第27-28页 |
2.1.2 内在因素 | 第28-30页 |
2.2 高边坡开挖稳定性影响因素灵敏度分析 | 第30-38页 |
2.2.1 影响因素的灵敏度分析 | 第30-35页 |
2.2.2 影响因素的敏感性分析 | 第35-38页 |
2.3 边坡可靠度分析 | 第38-42页 |
2.3.1 可靠度分析理论 | 第38页 |
2.3.2 可靠度分析方法 | 第38-41页 |
2.3.3 Latin hypercube抽样方法 | 第41-42页 |
2.4 边坡可靠度分析结果 | 第42-47页 |
2.4.1 响应面法分析结果 | 第43-44页 |
2.4.2 蒙特卡罗法分析结果 | 第44-45页 |
2.4.3 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 第45-47页 |
2.5 小结 | 第47-48页 |
第三章 边坡开挖支护时序离心模型试验研究 | 第48-72页 |
3.1 引言 | 第48页 |
3.2 含水率对边坡强度参数的影响 | 第48-51页 |
3.2.1 含水岩组与地下水类型 | 第48-50页 |
3.2.2 含水率与强度参数的关系 | 第50-51页 |
3.3 离心模型试验技术 | 第51-57页 |
3.3.1 离心模型试验原理 | 第51-52页 |
3.3.2 离心模型试验相似性 | 第52-54页 |
3.3.3 离心模型试验技术准则 | 第54-55页 |
3.3.4 试验系统与数据采集系统 | 第55-57页 |
3.4 试验方案 | 第57-64页 |
3.4.1 试验目的 | 第57页 |
3.4.2 相似比 | 第57-58页 |
3.4.3 试验方案 | 第58-62页 |
3.4.4 降雨装置 | 第62-64页 |
3.5 试验结果 | 第64-71页 |
3.5.1 边坡开挖过程中的变形 | 第64-66页 |
3.5.2 边坡开挖过程中的稳定性 | 第66-69页 |
3.5.3 降雨量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 第69-7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四章 边坡开挖支护时序有限元分析 | 第72-95页 |
4.1 ANSYS基本原理 | 第72-73页 |
4.2 数值模型的建立 | 第73-75页 |
4.3 边坡无支护分级开挖结果分析 | 第75-83页 |
4.3.1 不同开挖时步对边坡剪切应变增量的影响 | 第75-76页 |
4.3.2 不同开挖时步对边坡水平位移的影响 | 第76-77页 |
4.3.3 不同开挖时步对边坡竖向位移的影响 | 第77-78页 |
4.3.4 不同开挖时步对边坡安全系数的影响 | 第78-79页 |
4.3.5 边坡开挖过程中各测点位移变化过程分析 | 第79-81页 |
4.3.6 边坡开挖过程中各测点应力变化过程分析 | 第81-83页 |
4.4 边坡及时支护分级开挖结果分析 | 第83-93页 |
4.4.1 及时支护后边坡剪切应变增量变化情况 | 第83-85页 |
4.4.2 及时支护后边坡水平位移变化情况 | 第85-86页 |
4.4.3 及时支护后边坡竖直位移变化情况 | 第86-87页 |
4.4.4 及时支护后边坡安全系数变化情况 | 第87页 |
4.4.5 及时支护后各测点位移变化过程分析 | 第87-90页 |
4.4.6 及时支护后各测点应力变化过程分析 | 第90-9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3-95页 |
第五章 边坡开挖支护方案研究 | 第95-115页 |
5.1 引言 | 第95页 |
5.2 有限元计算分析 | 第95-97页 |
5.2.1 计算工况 | 第95-96页 |
5.2.2 模型的建立 | 第96-97页 |
5.3 开挖坡比为 1:1.25情况下结果分析 | 第97-102页 |
5.3.1 各级开挖深度为 15m工况 | 第97-98页 |
5.3.2 各级开挖深度为 12m工况 | 第98-99页 |
5.3.3 各级开挖深度为 10m工况 | 第99-100页 |
5.3.4 各级开挖深度为 8m工况 | 第100-102页 |
5.4 开挖坡比为 1:1 情况下结果分析 | 第102-107页 |
5.4.1 各级开挖深度为 15m工况 | 第102页 |
5.4.2 各级开挖深度为 12m工况 | 第102-103页 |
5.4.3 各级开挖深度为 10m工况 | 第103-104页 |
5.4.4 各级开挖深度为 8m工况 | 第104-107页 |
5.5 开挖坡比为 1:0.75情况下结果分析 | 第107-111页 |
5.5.1 各级开挖深度为 15m工况 | 第107页 |
5.5.2 各级开挖深度为 12m工况 | 第107-108页 |
5.5.3 各级开挖深度为 10m工况 | 第108-109页 |
5.5.4 各级开挖深度为 8m工况 | 第109-111页 |
5.6 对比分析 | 第111-114页 |
5.7 小结 | 第114-115页 |
第六章 边坡开挖过程稳定控制技术研究 | 第115-140页 |
6.1 概述 | 第115-116页 |
6.2 改扩建边坡拓宽方式 | 第116-120页 |
6.2.1 路堤边坡拓宽形式 | 第116-118页 |
6.2.2 路堑边坡拓宽形式 | 第118-120页 |
6.3 边坡开挖过程稳定性控制技术 | 第120-128页 |
6.3.1 边坡开挖的稳定性处治思路 | 第120-121页 |
6.3.2 边坡开挖的稳定性加固技术 | 第121-123页 |
6.3.3 边坡开挖的稳定性加固措施 | 第123-125页 |
6.3.4 边坡开挖的加固施工方法与工艺设计 | 第125-128页 |
6.4 边坡开挖支护措施的加固机理 | 第128-134页 |
6.4.1 锚杆挡墙支护结构 | 第128-129页 |
6.4.2 格构锚固 | 第129-131页 |
6.4.3 加筋土挡墙 | 第131-132页 |
6.4.4 抗滑桩 | 第132-134页 |
6.5 边坡开挖加固方法的优化设计 | 第134-139页 |
6.5.1 主要施工方案 | 第134-136页 |
6.5.2 制定施工原则 | 第136-137页 |
6.5.3 边坡原防护拆除施工措施 | 第137-138页 |
6.5.4 边坡施工中的监测与预报 | 第138-139页 |
6.6 小结 | 第139-140页 |
结论与建议 | 第140-144页 |
主要结论 | 第140-142页 |
创新点 | 第142-143页 |
进一步研究建议 | 第143-144页 |
参考文献 | 第144-152页 |
博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52-153页 |
致谢 | 第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