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环境生物学论文--环境动物学论文

原水管道附着沼蛤对浮游生物和水质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8页
    1.1 研究背景第12-13页
    1.2 沼蛤的基本生物学特性及区域分布第13-14页
        1.2.1 沼蛤的生物学特征第13-14页
        1.2.2 沼蛤的区域分布第14页
    1.3 西江引水工程原水管道沼蛤分布概况第14-15页
        1.3.1 输水管道概况第14-15页
        1.3.2 输水管道中沼蛤的分布概况第15页
    1.4 沼蛤在淡水区域对原水水质及浮游生物的影响第15-16页
    1.5 氮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第16-18页
        1.5.1 氮的固定第16页
        1.5.2 氨化作用第16页
        1.5.3 硝化作用第16-17页
        1.5.4 反硝化作用第17-18页
        1.5.5 水体中氮的循环第18页
    1.6 食性分析方法及其在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第18-21页
        1.6.1 食性分析方法第19-20页
        1.6.2 食性分析方法在生态学领域的应用第20-21页
    1.7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第21-26页
        1.7.1 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及相关技术第21-26页
        1.7.2 荧光原位杂交第26页
    1.8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第26-28页
        1.8.1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6-27页
        1.8.2 研究内容第27-28页
第二章 沼蛤在原水管中附着特性研究第28-46页
    2.1 引言第28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28-31页
        2.2.1 试验装置第28-30页
        2.2.2 主要仪器第30页
        2.2.3 数据分析方法第30-31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31-40页
        2.3.1 沼蛤附着密度变化第31-34页
        2.3.2 流速对不同体长沼蛤附着密度的影响第34-35页
        2.3.3 沼蛤的生长特征第35-40页
    2.4 讨论第40-44页
        2.4.1 沼蛤附着密度的影响因素第40-42页
        2.4.2 沼蛤在管道中的生长特性第42-44页
    2.5 本章小结第44-46页
第三章 管道附着沼蛤对浮游生物的食性研究第46-67页
    3.1 引言第46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46-53页
        3.2.1 实验材料第46-47页
        3.2.2 实验方法第47-52页
        3.2.3 主要仪器第52页
        3.2.4 主要试剂第52页
        3.2.5 数据处理第52-53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53-64页
        3.3.1 观察统计法第53-60页
        3.3.2 稳定碳同位素比值法第60-61页
        3.3.3 脂肪酸标志法第61-64页
    3.4 讨论第64-66页
    3.5 本章小结第66-67页
第四章 原水管沼蛤对水质的影响第67-78页
    4.1 引言第67页
        4.1.1 水质监测评价第67页
        4.1.2 水质指数WQI第67页
        4.1.3 原水管道沼蛤对主要水质因子的影响第67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67-71页
        4.2.1 研究区域和样品采集第67-68页
        4.2.2 主要仪器第68页
        4.2.3 主要试剂第68-69页
        4.2.4 水质理化指标分析方法第69页
        4.2.5 数据处理第69-70页
        4.2.6 统计分析第70-71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71-77页
        4.3.1 基于理化指标的水质评价第71-75页
        4.3.2 基于水质指标(WQI)的水质评价第75-76页
        4.3.3 沼蛤与水质因子变化值的相关性分析第76-77页
    4.4 本章小结第77-78页
第五章 原水管沼蛤影响氮形态的机理探讨第78-95页
    5.1 引言第78-79页
    5.2 材料与方法第79-84页
        5.2.1 实验材料第79页
        5.2.2 实验方法第79-83页
        5.2.3 主要仪器第83页
        5.2.4 数据处理第83-84页
    5.3 结果与分析第84-92页
        5.3.1 实时荧光定量PCR第84-88页
        5.3.2 沼蛤壳生物膜样本微生物PCR-DGGE分析第88-91页
        5.3.3 沼蛤壳生物膜中好氧反硝化菌的鉴定与序列检测第91-92页
    5.4 讨论第92-94页
    5.5 本章小结第94-95页
结论与展望第95-97页
    1 主要研究结论第95-96页
    2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第96页
    3 展望第96-97页
参考文献第97-114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14-115页
致谢第115-116页
附件第116页

论文共11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北极熊比较基因组学和群体遗传学的研究
下一篇:一类新非编码RNA的发现以及产生和功能的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