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引言 | 第11-15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第11-14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页 |
1.2.3 发展趋势 | 第13-14页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 | 第14-15页 |
1.3.1 本文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3.2 本文创新点 | 第14-15页 |
2 国际商事仲裁临时措施概述 | 第15-24页 |
2.1 国际商事仲裁临时措施的基本理论 | 第15-17页 |
2.1.1 临时措施的定义与特点 | 第15-16页 |
2.1.2 临时措施的分类 | 第16-17页 |
2.1.3 临时措施的作用 | 第17页 |
2.2 国际商事仲裁中临时措施的发布 | 第17-20页 |
2.2.1 临时措施的发布模式 | 第18-19页 |
2.2.2 临时措施的发布依据 | 第19-20页 |
2.3 国际商事仲裁临时措施的执行问题 | 第20-24页 |
2.3.1 临时措施在仲裁地国的执行 | 第20-21页 |
2.3.2 临时措施的域外执行 | 第21-22页 |
2.3.3 临时措施执行的阻碍 | 第22-24页 |
3 我国仲裁临时措施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24-28页 |
3.1 我国仲裁临时措施的法律规定 | 第24-25页 |
3.1.1 《民事诉讼法》和《仲裁法》对临时措施的规定 | 第24页 |
3.1.2 我国仲裁规则对临时措施的发展 | 第24-25页 |
3.2 我国临时措施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 第25-28页 |
3.2.1 发布主体单一 | 第25-26页 |
3.2.2 仲裁庭设立之前对临时措施的限制 | 第26页 |
3.2.3 缺乏对当事人意思自治的保护 | 第26-27页 |
3.2.4 对临时措施的救济不足 | 第27页 |
3.2.5 缺乏域外执行的相关规定 | 第27-28页 |
4 国外仲裁临时措施现状及对我国的借鉴 | 第28-32页 |
4.1 国外仲裁临时措施的立法现状 | 第28-29页 |
4.1.1 英国立法对临时措施的规定 | 第28-29页 |
4.1.2 德国立法对临时措施的规定 | 第29页 |
4.2 《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国际商事仲裁示范法》对临时措施的规定 | 第29-30页 |
4.3 国外临时措施制度对我国的借鉴 | 第30-32页 |
4.3.1 “并行模式”得到认可 | 第30-31页 |
4.3.2 仲裁庭权力的扩大 | 第31页 |
4.3.3 紧急仲裁员制度的发展 | 第31-32页 |
5 完善我国涉外商事仲裁临时措施的建议 | 第32-36页 |
5.1 建立仲裁庭与法院并行模式 | 第32-33页 |
5.1.1 增加仲裁庭作为发布主体 | 第32-33页 |
5.1.2 允许当事人直接向法院申请 | 第33页 |
5.2 扩大临时措施的类型 | 第33页 |
5.3 完善临时措施的救济方式 | 第33-35页 |
5.3.1 建立紧急仲裁员制度 | 第33-34页 |
5.3.2 明确临时措施的申请条件 | 第34页 |
5.3.3 加强对被申请人的事后救济 | 第34-35页 |
5.4 建立临时措施在我国的执行制度 | 第35-36页 |
结论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0页 |
后记 | 第40-4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