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新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22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一)新教师处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阶段 | 第10页 |
(二)入职阶段的专业发展状况影响着新教师的去留 | 第10页 |
(三)新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面临许多困境 | 第10-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页 |
(一)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11页 |
(二)研究的实践意义 | 第11页 |
三、概念界定 | 第11-12页 |
(一)新教师 | 第11页 |
(二)教师专业发展 | 第11-12页 |
(三)模式 | 第12页 |
(四)新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 第12页 |
四、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一)关于新教师入职不适应的研究 | 第12-13页 |
(二)关于新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 第13-15页 |
(三)文献综述小结 | 第15-16页 |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6-22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7-22页 |
第一章 新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 | 第22-29页 |
一、当前的新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不容乐观 | 第22-25页 |
(一)专业发展意识薄弱 | 第22-23页 |
(二)教学实践经验缺乏 | 第23页 |
(三)专业知识不完善 | 第23-24页 |
(四)专业能力不健全 | 第24-25页 |
二、现有的新教师专业发展方法并未取得预期的结果 | 第25-27页 |
(一)顶岗实习提升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效果不佳 | 第25-26页 |
(二)专门针对新教师专业发展的手段较为单一 | 第26-27页 |
(三)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效果并不理想 | 第27页 |
三、构建新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 第27-28页 |
(一)构建新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重要性 | 第27页 |
(二)构建新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必要性 | 第27-28页 |
四、新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构建 | 第28-29页 |
第二章 新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 | 第29-32页 |
一、理念与新教师专业发展理念的含义 | 第29-30页 |
二、新教师专业发展理念的形成 | 第30-32页 |
第三章 新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 第32-44页 |
一、新教师的专业理念 | 第33-37页 |
(一)新教师的职业观 | 第34-35页 |
(二)新教师的学生观 | 第35-36页 |
(三)新教师的课程与教学观 | 第36-37页 |
二、新教师的专业知识 | 第37-39页 |
(一)新教师的学科知识 | 第37-38页 |
(二)新教师的科学文化知识 | 第38页 |
(三)新教师的教学知识 | 第38-39页 |
(四)新教师的教育知识 | 第39页 |
三、新教师的专业能力 | 第39-44页 |
(一)新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 | 第39-40页 |
(二)新教师的教学实施能力 | 第40-41页 |
(三)新教师的班级管理能力 | 第41页 |
(四)新教师的沟通能力 | 第41-42页 |
(五)新教师的科研能力 | 第42页 |
(六)新教师的评价能力 | 第42页 |
(七)新教师的反思能力 | 第42-44页 |
第四章 新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 | 第44-55页 |
一、设立新教师专业发展管理部门 | 第44页 |
二、开展新教师入职培训活动 | 第44-46页 |
三、帮助新教师制定适切的专业发展规划 | 第46-47页 |
(一)自我分析 | 第46页 |
(二)目标定位 | 第46-47页 |
(三)发展措施 | 第47页 |
四、确立“学徒组”和“导师组”的一一对应 | 第47-50页 |
(一)组建新教师“学徒组” | 第47-48页 |
(二)组建老教师“导师组” | 第48页 |
(三)明确“学徒组”与“导师组”的对应 | 第48-49页 |
(四)明确“导师组”的指导内容与指导责任 | 第49-50页 |
五、搭建新教师专业发展平台 | 第50-53页 |
(一)新教师专业发展的教研平台 | 第50-51页 |
(二)新教师专业发展的科研平台 | 第51-52页 |
(三)新教师专业发展的长期培训平台 | 第52-53页 |
六、考核新教师专业发展效果 | 第53-55页 |
结语:反思新教师专业发展的3C模式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附录 | 第61-62页 |
后记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