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5页 |
1.1 调研背景 | 第10页 |
1.2 调研意义和目的 | 第10-11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4 调研设计 | 第12-14页 |
1.4.1 概念界定 | 第12页 |
1.4.2 调研时间、对象及范围 | 第12页 |
1.4.3 调研主要内容 | 第12页 |
1.4.4 写作思路 | 第12-13页 |
1.4.5 调研方法 | 第13页 |
1.4.6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第13-14页 |
1.5 本文创新与不足 | 第14-15页 |
1.5.1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4页 |
1.5.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14-15页 |
2 河北省青龙县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状况分析 | 第15-28页 |
2.1 调研对象总体情况 | 第15页 |
2.2 青龙县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 第15-19页 |
2.2.1 宽带建设情况 | 第16页 |
2.2.2 移动网络覆盖情况 | 第16-17页 |
2.2.3 ATM机和POS机设备覆盖情况 | 第17-18页 |
2.2.4 智能手机使用情况 | 第18页 |
2.2.5 手机银行安装情况 | 第18-19页 |
2.3 青龙县农村居民数字普惠金融使用程度 | 第19-23页 |
2.3.1 获取金融服务的来源情况 | 第19-20页 |
2.3.2 存取汇款等基础金融业务办理方式 | 第20页 |
2.3.3 采用的支付方式 | 第20-21页 |
2.3.4 获取贷款的方式 | 第21-22页 |
2.3.5 理财和保险购买方式 | 第22页 |
2.3.6 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潜在需求状况 | 第22-23页 |
2.4 青龙县农村居民使用数字设备的能力和意愿 | 第23-28页 |
2.4.1 性别影响农村居民使用数字设备的意愿 | 第24页 |
2.4.2 年龄影响农村居民使用数字设备的能力和意愿 | 第24-25页 |
2.4.3 受教育程度影响农村居民使用数字设备的能力 | 第25页 |
2.4.4 职业影响农村居民使用数字设备的意愿 | 第25-26页 |
2.4.5 收入水平影响农村居民使用数字设备的能力 | 第26-28页 |
3 河北省青龙县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28-32页 |
3.1 支撑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基础设施尚需完善 | 第28-29页 |
3.1.1 农村地区数字支付服务体系尚不健全 | 第28-29页 |
3.1.2 农村信用体系不健全,金融服务受限 | 第29页 |
3.1.3 农村物流体系不健全 | 第29页 |
3.2 农村数字普惠金融产品的使用程度低 | 第29-30页 |
3.2.1 农村小额信贷供给不足 | 第30页 |
3.2.2 理财、保险等产品的渗透程度还不够 | 第30页 |
3.2.3 手机银行使用率低、功能应用较为单一 | 第30页 |
3.3 农村金融教育和培训体系落后 | 第30-32页 |
3.3.1 农村居民金融知识和信息技术知识匮乏 | 第31页 |
3.3.2 农村居民投融资概念比较落后 | 第31页 |
3.3.3 农村地区金融培训工作不够细化 | 第31-32页 |
4 国内外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实践经验 | 第32-35页 |
4.1 国外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实践经验 | 第32-33页 |
4.1.1 印度借助生物识别技术发展普惠金融 | 第32页 |
4.1.2 肯尼亚借助移动支付发展普惠金融 | 第32-33页 |
4.2 国内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实践经验 | 第33-35页 |
4.2.1 浙江丽水依托农户信用信息系统发展数字化征信 | 第33-34页 |
4.2.2 蚂蚁金服依托数字技术提供扶贫保险 | 第34-35页 |
5 对青龙县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建议 | 第35-39页 |
5.1 加强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 第35-36页 |
5.1.1 加快农村支付结算体系建设 | 第35页 |
5.1.2 完善农村数字化征信体系建设 | 第35-36页 |
5.2 积极推进农村数字普惠金融产品的使用 | 第36-37页 |
5.2.1 积极推广农村数字化信贷产品 | 第36页 |
5.2.2 鼓励数字保险产品创新 | 第36-37页 |
5.2.3 加快手机银行的普及和应用 | 第37页 |
5.3 加强对农村居民的金融教育和培训 | 第37-39页 |
5.3.1 重视消费者信息技术知识和金融知识普及 | 第37页 |
5.3.2 细化农村金融人才培训培育工作 | 第37-39页 |
6 结论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附录1 | 第42-45页 |
附录2 | 第45-46页 |
后记 | 第46-4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