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0 引言 | 第11-20页 |
0.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0.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0.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0.2.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0.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 | 第13-17页 |
0.3.1 国外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 | 第13-14页 |
0.3.2 国内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 | 第14-17页 |
0.4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0.4.1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17页 |
0.4.2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0.4.3 论文的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0.5 论文的创新之处与研究不足 | 第19-20页 |
0.5.1 创新之处 | 第19页 |
0.5.2 研究不足 | 第19-20页 |
1 地方财政公共服务能力的理论溯源 | 第20-26页 |
1.1 地方财政公共服务能力的内涵 | 第20-21页 |
1.1.1 地方财政公共服务的涵义 | 第20-21页 |
1.1.2 地方财政公共服务能力的涵义 | 第21页 |
1.2 地方财政提高公共服务能力的理论依据 | 第21-23页 |
1.2.1 公共物品理论 | 第21-22页 |
1.2.2 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22页 |
1.2.3 财政分权理论 | 第22页 |
1.2.4 福利经济学理论 | 第22-23页 |
1.3 地方财政公共服务能力的表现与服务范围 | 第23-26页 |
1.3.1 地方财政公共服务能力的表现 | 第23-24页 |
1.3.2 地方财政公共服务的范围 | 第24-26页 |
2 山东省地方财政公共服务非均等化表现及其成因 | 第26-32页 |
2.1 山东省地方财政公共服务非均等化表现 | 第26-29页 |
2.1.1 义务教育方面 | 第26-27页 |
2.1.2 社会保障与就业方面 | 第27-28页 |
2.1.3 医疗卫生方而 | 第28-29页 |
2.2 山东省地方财政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成因 | 第29-32页 |
2.2.1 经济水平差异 | 第29-30页 |
2.2.2 行政能力的差异 | 第30页 |
2.2.3 转移支付差异 | 第30-31页 |
2.2.4 历史渊源 | 第31-32页 |
3 山东省地方财政公共服务能力差异性实证分析 | 第32-42页 |
3.1 山东省地方财政公共服务能力的表现 | 第32-34页 |
3.1.1 政府理财能力 | 第32页 |
3.1.2 收支平衡能力 | 第32-33页 |
3.1.3 区域协调能力 | 第33-34页 |
3.1.4 风险管理能力 | 第34页 |
3.2 山东省地方财政公共服务能力差异性测度 | 第34-41页 |
3.2.1 指标体系选取与说明 | 第34页 |
3.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 第34-35页 |
3.2.3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地方财政公共服务能力差异性测度 | 第35-38页 |
3.2.4 基于熵值法的地方财政公共服务能力差异性测度 | 第38-39页 |
3.2.5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的地方财政公共服务能力差异性测度 | 第39-40页 |
3.2.6 Kendall一致性检测 | 第40-41页 |
3.3 结论与分析 | 第41-42页 |
3.3.1 横向比较 | 第41页 |
3.3.2 纵向分析 | 第41-42页 |
4 地方财政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国际经验借鉴 | 第42-50页 |
4.1 发达国家和地区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经验 | 第42-47页 |
4.1.1 欧美发达国家实施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践 | 第42-45页 |
4.1.2 亚洲发达国家和地区实施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践 | 第45-47页 |
4.2 各国地方财政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经验借鉴 | 第47-50页 |
4.2.1 以发展为视角,明确公共服务模式的多样性选择 | 第47页 |
4.2.2 以法制为基础,强化公共服务的制度保障 | 第47-48页 |
4.2.3 以均等化为目标,科学建立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 | 第48-50页 |
5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框架下山东省提升地方财政公共服务能力的政策建议 | 第50-58页 |
5.1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本思路 | 第50-51页 |
5.1.1 物质基础:夯实地方政府的理财能力 | 第50页 |
5.1.2 关键路径:强化地方财政的收支平衡能力 | 第50页 |
5.1.3 辅助桥梁:彰显地方财政的区域协调能力 | 第50页 |
5.1.4 根本保障:夯实地方财政的风险管理能力 | 第50-51页 |
5.2 山东省提升地方财政公共服务能力的具体措施 | 第51-54页 |
5.2.1 高效发展财源经济,夯实地方政府理财能力 | 第51-52页 |
5.2.2 完善转移政府制度,强化地方财政平衡能力 | 第52-53页 |
5.2.3 合理划分地方政府事权财权,彰显地方财政协调能力 | 第53页 |
5.2.4 创新财政金融联合机制,提升地方财政的风险管理能力 | 第53-54页 |
5.3 配套措施 | 第54-58页 |
5.3.1 扩大省直管县试点范围,完善地方财政管理体制 | 第54-55页 |
5.3.2 规范地方政府行为,明确政府公共服务边界 | 第55-56页 |
5.3.3 加强预算监管,提高地方财政公开性与透明度 | 第56页 |
5.3.4 建立奖惩机制,调动地方财政宏观调控积极性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个人简历 | 第62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