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一、绪论 | 第7-17页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7-8页 |
1. 研究背景 | 第7页 |
2. 研究意义 | 第7-8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8-13页 |
1. 关于中学校园暴力的研究状况 | 第8-11页 |
2. 关于小组工作介入校园暴力研究 | 第11-13页 |
3. 研究现状综合评价 | 第13页 |
(三)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1. 校园暴力 | 第13页 |
2. 施暴者 | 第13-14页 |
3. 行为纠正 | 第14页 |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4-17页 |
1. 研究内容与问题 | 第14页 |
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4-15页 |
3. 理论基础 | 第15-17页 |
二、小组工作介入初中校园暴力施暴者问题实务 | 第17-49页 |
(一) BY中学校园暴力施暴者的状况调查与评估 | 第17-20页 |
1. BY中学校园暴力施暴者状况调查 | 第17-18页 |
2. 需求分析 | 第18-20页 |
(二) 小组工作介入初中校园暴力施暴者行为纠正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20-21页 |
1. 小组工作介入BY中学校园暴力施暴者行为纠正的必要性 | 第20-21页 |
2. 小组工作介入BY中学校园暴力施暴者行为纠正的可行性 | 第21页 |
(三) 小组方案设计 | 第21-23页 |
1. 小组名称 | 第21-22页 |
2. 小组目标 | 第22页 |
3. 小组理念 | 第22-23页 |
4. 小组成员招募 | 第23页 |
5. 小组特征 | 第23页 |
(四) 小组工作介入BY中学校园暴力施暴者行为纠正的过程记录 | 第23-47页 |
1. 第一次小组活动:一起成长 | 第23-26页 |
2. 第二次小组活动:重新认识你自己 | 第26-31页 |
3. 第三次小组活动:感同身受 | 第31-35页 |
4. 第四次小组活动:生命的可贵 | 第35-38页 |
5. 第五次小组活动:改变暴力行为习惯 | 第38-41页 |
6. 第六次小组活动:乡村风貌的批判 | 第41-43页 |
7. 第七次小组活动:再见,校园暴力 | 第43-45页 |
8. 第八次小组活动:有你的陪伴 | 第45-47页 |
(五) 小组工作介入BY中学校园暴力施暴者行为纠正的评估与总结 | 第47-49页 |
1. 评估 | 第47-48页 |
2. 总结 | 第48-49页 |
三、研究结论与反思 | 第49-53页 |
(一) 研究结论 | 第49-51页 |
1. 小组工作介入初中校园暴力施暴者行为纠正的方式和技巧 | 第49-50页 |
2. 小组工作介入初中校园暴力施暴者行为纠正的效果 | 第50页 |
3. 小组工作介入初中校园暴力施暴者行为纠正的困境 | 第50-51页 |
(二) 反思 | 第51-53页 |
1. 小组工作介入初中校园暴力施暴者行为纠正后的反思 | 第51页 |
2. 致力于修正初中校园暴力施暴者不良行为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附录 | 第57-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