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目标和方法 | 第15-17页 |
1.3.1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5页 |
1.3.2 本文研究的主要目标 | 第15-16页 |
1.3.3 本文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16-17页 |
第2章 社区戒毒的相关理论与现实问题 | 第17-25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8-19页 |
2.2.1 “标签效应”理论 | 第18页 |
2.2.2 再社会化理论 | 第18-19页 |
2.2.3 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19页 |
2.3 社区戒毒模式的演变 | 第19-20页 |
2.4 社区戒毒的运作模式 | 第20-22页 |
2.5 当前社区戒毒的现状与面临的挑战 | 第22-25页 |
2.5.1 社区戒毒的现状 | 第22-23页 |
2.5.2 当前社区戒毒面临的挑战 | 第23-25页 |
第3章 广州基层社区戒毒模式与成效 | 第25-31页 |
3.1 广州市毒情现状 | 第25-26页 |
3.2 广州社区戒毒主要工作措施 | 第26-28页 |
3.2.1 广州社区戒毒发展历程 | 第26-27页 |
3.2.2 组织框架及体制 | 第27页 |
3.2.3 工作内容及重点 | 第27页 |
3.2.4 管理模式及经费保障 | 第27-28页 |
3.3 广州社区戒毒模式取得的成效 | 第28-31页 |
第4章 广州社区戒毒面临的困境与改革探索 | 第31-38页 |
4.1 广州社区戒毒面临的困境 | 第31-33页 |
4.1.1 基层戒毒机构空缺 | 第31页 |
4.1.2 社区戒毒主体与社区监控管理如何衔接存在缺陷 | 第31-32页 |
4.1.3 社区监控工作仍需要进一步加强 | 第32页 |
4.1.4 社区监管人员的素质良莠不齐与戒毒经费有限 | 第32-33页 |
4.2 广州社区戒毒的现实制约因素 | 第33-34页 |
4.2.1 对社区戒毒的不重视 | 第33页 |
4.2.2 对吸毒人员的认识不足 | 第33页 |
4.2.3 专业社区戒毒队伍的缺乏 | 第33-34页 |
4.2.4 社区缺乏相关配套资源 | 第34页 |
4.2.5 宣传力度不够 | 第34页 |
4.3 广州社区戒毒的改革探索 | 第34-38页 |
4.3.1 社区戒毒工作真正落实到位 | 第34页 |
4.3.2 继承和发扬好原有的社区帮教工作经验 | 第34-35页 |
4.3.3 确定“政府主导,职能部门配合”的定位 | 第35页 |
4.3.4 完善戒毒经费保障机制 | 第35-36页 |
4.3.5 体现“帮助吸毒人员戒毒并回归社会” | 第36-37页 |
4.3.6 健全咨询评估体系与规范决策考核程序 | 第37-38页 |
第5章 基层社区戒毒模式创新的对策建议 | 第38-46页 |
5.1 政府相关职能的强化与保障工作的完善 | 第38-39页 |
5.1.1 强化主管机关职能与组建社工专职队伍 | 第38页 |
5.1.2 明确职能部门责任与职权 | 第38-39页 |
5.2 增加社会包容度与做好回归工作 | 第39-41页 |
5.2.1 减少“标签”效应 | 第39-40页 |
5.2.2 倡导建立包容的就业环境 | 第40-41页 |
5.2.3 社会公益机构设置 | 第41页 |
5.3 发挥社区优势与强化社区帮扶功能 | 第41-46页 |
5.3.1 企业社会联盟策略的运用与职能发挥 | 第41页 |
5.3.2 充分发挥社区居民在社区戒毒中的作用 | 第41-42页 |
5.3.3 发挥家庭在社区戒毒中的作用 | 第42页 |
5.3.4 创新社区戒毒内容 | 第42-46页 |
结论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