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1页 |
1.1 酸矿水的产生及其危害 | 第10-11页 |
1.1.1 酸矿水的产生 | 第10页 |
1.1.2 酸矿水的危害 | 第10-11页 |
1.2 酸矿水的治理 | 第11-12页 |
1.2.1 物理法 | 第11页 |
1.2.2 化学法 | 第11页 |
1.2.3 生物法 | 第11-12页 |
1.3 酸矿水环境中微生物多样性 | 第12-13页 |
1.3.1 原核微生物多样性 | 第12-13页 |
1.3.2 真核微生物多样性 | 第13页 |
1.3.3 酸性矿山环境中微生物功能群 | 第13页 |
1.4 研究微生物多样性的方法 | 第13-16页 |
1.4.1 可培养水平——涂布平板法 | 第14页 |
1.4.2 不可培养水平 | 第14-16页 |
1.5 生物吸附 | 第16-17页 |
1.6 生物矿化 | 第17-18页 |
1.6.1 生物控制的矿化作用 | 第18页 |
1.6.2 生物诱导的矿化作用 | 第18页 |
1.7 扫描电镜能谱分析(SEM-Energy Dispersive X-ray能谱分析) | 第18-19页 |
1.8 软X射线谱学显微线站 | 第19页 |
1.9 论文主要内容、目的及研究意义 | 第19-21页 |
1.9.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9.2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安徽铜陵狮子山矿区酸矿水、底泥及尾砂微生物功能群研究与分析 | 第21-39页 |
2.1 前言 | 第21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1-26页 |
2.2.1 材料 | 第21-24页 |
2.2.2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2.2.3 菌株基因组DNA提取及分子鉴定 | 第25页 |
2.2.4 菌株序列比对与分析 | 第25页 |
2.2.5 系统进化树的构建 | 第25-26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6-38页 |
2.3.1 酸矿水、尾砂样品及其特性描述 | 第26-27页 |
2.3.2 酸矿水的pH值、电导率及重金属含量分析 | 第27-28页 |
2.3.3 酸性矿山环境酸矿水、底泥和尾砂中生物量 | 第28-32页 |
2.3.4 酸矿水、底泥及尾砂环境中微生物分离结果 | 第32-35页 |
2.3.5 典型真核微生物和原核微生物系统发育关系 | 第35-38页 |
2.4 结论 | 第38-39页 |
第三章 丝状真菌TY6-2的生物学性质研究 | 第39-47页 |
3.1 前言 | 第39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39-42页 |
3.2.1 材料 | 第39-40页 |
3.2.2 研究方法 | 第40页 |
3.2.3 最适生长因子实验 | 第40-41页 |
3.2.4 细胞生长曲线 | 第41页 |
3.2.5 厌氧实验 | 第41页 |
3.2.6 TY6-2系统发育分析 | 第41-42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42-46页 |
3.3.1 菌株TY6-2的菌落形态 | 第42页 |
3.3.2 菌株TY6-2的细胞形态结果 | 第42-43页 |
3.3.3 最适生长条件 | 第43-44页 |
3.3.4 细胞生长曲线 | 第44-45页 |
3.3.5 厌氧培养实验结果 | 第45页 |
3.3.6 TY6-2的系统发育分析 | 第45-46页 |
3.4 结论 | 第46-47页 |
第四章 TY6-2生物成矿性质研究 | 第47-59页 |
4.1 前言 | 第47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47-49页 |
4.2.1 试剂 | 第47页 |
4.2.2 铁离子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47-48页 |
4.2.3 不同种属的霉菌对铁离子吸附能力的比较 | 第48-49页 |
4.2.4 生物矿化过程研究 | 第49页 |
4.2.5 矿物沉淀物元素组成分析 | 第49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49-58页 |
4.3.1 不同霉菌对铁离子吸附能力的比较结果 | 第49-50页 |
4.3.2 吸附过程中铁离子的价态变化及在霉菌菌丝表面的分布情况 | 第50-55页 |
4.3.3 生物成矿 | 第55-58页 |
4.4 结论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