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27页 |
1.1 我国富营养化现状 | 第17-19页 |
1.2 铁在水中存在形态及循环过程 | 第19-20页 |
1.2.1 铁在水体中的存在形态 | 第19页 |
1.2.2 铁在水体中的循环 | 第19-20页 |
1.3 铁与藻类的生长关系 | 第20-21页 |
1.3.1 铁在藻类代谢中的作用 | 第20页 |
1.3.2 藻类对铁的吸收方式 | 第20-21页 |
1.4 水体中常见络合剂 | 第21-22页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2-24页 |
1.6 课题的提出 | 第24页 |
1.7 课题来源 | 第24页 |
1.8 课题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4-27页 |
1.8.1 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1.8.2 技术路线 | 第26-27页 |
第二章 实验方法与材料 | 第27-36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7-29页 |
2.1.1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27页 |
2.1.2 实验藻种 | 第27-28页 |
2.1.3 培养基 | 第28-29页 |
2.2 实验方法与过程 | 第29-30页 |
2.2.1 实验方法 | 第29页 |
2.2.2 实验过程 | 第29-30页 |
2.3 指标检测及数据处理方法 | 第30-36页 |
2.3.1 基本指标检测方法 | 第30-31页 |
2.3.2 水华鱼腥藻生物量测定 | 第31页 |
2.3.3 四尾栅藻藻生物量测定 | 第31-32页 |
2.3.4 直链藻藻生物量测定 | 第32页 |
2.3.5 藻类比生长速率 | 第32页 |
2.3.6 金属分配系数 | 第32-33页 |
2.3.7 无重复双因素方差分析法 | 第33-36页 |
第三章 不同铁形态对水华鱼腥藻增殖及吸收氮磷的影响 | 第36-48页 |
3.1 不同铁形态对水华鱼腥藻生长影响的结果与分析 | 第36-41页 |
3.1.1 不同铁形态对水华鱼腥藻增殖的影响 | 第36-39页 |
3.1.2 不同铁形态对水华鱼腥藻比生长率的影响 | 第39-41页 |
3.2 水华鱼腥藻对不同铁形态的吸收规律 | 第41-43页 |
3.3 不同铁形态对水华鱼腥藻吸收氮磷的影响 | 第43-47页 |
3.3.1 不同铁形态对水华鱼腥藻吸收磷的影响 | 第43-46页 |
3.3.2 不同铁形态对水华鱼腥藻吸收氮的影响 | 第46-47页 |
3.4 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不同铁形态对四尾栅藻增殖及吸收氮磷的影响 | 第48-60页 |
4.1 不同铁形态对四尾栅藻生长影响的结果与分析 | 第48-53页 |
4.1.1 不同铁形态对四尾栅藻增殖的影响 | 第48-52页 |
4.1.2 不同铁形态对四尾栅藻比生长率的影响 | 第52-53页 |
4.2 四尾栅藻对不同铁形态的吸收规律 | 第53-55页 |
4.3 不同铁形态对四尾栅藻吸收氮磷的影响 | 第55-58页 |
4.3.1 不同铁形态对四尾栅藻吸收磷的影响 | 第55-57页 |
4.3.2 不同铁形态对四尾栅藻吸收氮的影响 | 第57-58页 |
4.4 小结 | 第58-60页 |
第五章 不同铁形态对直链藻增殖及吸收氮磷的影响 | 第60-69页 |
5.1 不同铁形态对直链藻生长影响的结果与分析 | 第60-63页 |
5.1.1 不同铁形态对直链藻生长影响 | 第60-62页 |
5.1.2 不同铁形态对直链藻比生长率的影响 | 第62-63页 |
5.2 直链藻对不同铁形态的吸收规律 | 第63-65页 |
5.3 不同铁形态对直链藻吸收氮磷的影响 | 第65-68页 |
5.3.1 不同铁形态对直链藻吸收磷的影响 | 第65-67页 |
5.3.2 不同铁形态对直链藻吸收氮的影响 | 第67-68页 |
5.4 小结 | 第68-69页 |
第六章 不同铁形态对三种藻种增殖影响的分析比较 | 第69-72页 |
6.1 不同铁形态对三种藻种生物量影响的分析比较 | 第69-70页 |
6.2 三种藻种对不同铁形态的吸收差异分析 | 第70-71页 |
6.3 小结 | 第71-72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2-74页 |
结论 | 第72-73页 |
展望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9-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