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自复位钢框架体系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1.2.1 自复位钢框架节点 | 第14-17页 |
1.2.2 自复位钢框架中心支撑体系 | 第17-19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2 形状记忆合金材料及本构模型 | 第21-40页 |
2.1 形状记忆合金材料及其特性 | 第21-26页 |
2.1.1 形状记忆合金工作机理 | 第21-22页 |
2.1.2 形状记忆效应 | 第22-23页 |
2.1.3 超弹性 | 第23-24页 |
2.1.4 阻尼特性 | 第24-25页 |
2.1.5 其他特性 | 第25-26页 |
2.2 SMA本构模型 | 第26-31页 |
2.2.1 引言 | 第26-27页 |
2.2.2 Tanaka模型 | 第27-28页 |
2.2.3 Liang-Rogers模型 | 第28-29页 |
2.2.4 Brison模型 | 第29-30页 |
2.2.5 Boyd-Lagoudas模型 | 第30-31页 |
2.3 ABAQUS有限元软件 | 第31-33页 |
2.4 ABAQUS用户材料子程序开发及应用 | 第33-37页 |
2.4.1 UMAT子程序接口的原理 | 第33-35页 |
2.4.2 UMAT的具体计算 | 第35-37页 |
2.5 SMA双旗形简化本构模型的二次开发及验证 | 第37-39页 |
2.5.1 SMA双旗形简化本构模型的二次开发 | 第37-39页 |
2.5.2 SMA双旗形简化本构子程序验证 | 第39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3 自复位钢框架节点有限元建模及与普通节点对比分析 | 第40-56页 |
3.1 引言 | 第40页 |
3.2 自复位钢框架节点的建模 | 第40-47页 |
3.2.1 构件参数 | 第41页 |
3.2.2 材料本构 | 第41-42页 |
3.2.3 复位筋预应力的施加 | 第42-43页 |
3.2.4 构件间相互作用 | 第43-45页 |
3.2.5 网格划分及单元类型 | 第45-47页 |
3.2.6 分析步 | 第47页 |
3.2.7 加载机制 | 第47页 |
3.3 自复位钢框架节点和普通钢框架节点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 第47-55页 |
3.3.1 滞回曲线 | 第48-50页 |
3.3.2 骨架曲线 | 第50-51页 |
3.3.3 刚度退化 | 第51-52页 |
3.3.4 能量耗散 | 第52-5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4 自复位钢框架节点抗震性能参数分析 | 第56-84页 |
4.1 引言 | 第56页 |
4.2 不同影响因素下的滞回性能分析 | 第56-70页 |
4.2.1 预应力大小的影响 | 第56-60页 |
4.2.2 角钢厚度的影响 | 第60-64页 |
4.2.3 复位筋位置的影响 | 第64-66页 |
4.2.4 复位筋直径的影响 | 第66-68页 |
4.2.5 复位筋根数的影响 | 第68-70页 |
4.3 不同影响因素下的骨架曲线对比 | 第70-72页 |
4.4 不同影响因素下的刚度退化对比 | 第72-75页 |
4.5 不同影响因素下的能量耗散对比 | 第75-78页 |
4.6 SMA复位筋受力变化分析 | 第78-82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5 自复位钢框架节点设计方法 | 第84-93页 |
5.1 自复位钢框架节点抗震性能目标 | 第84-85页 |
5.2 自复位钢框架梁柱节点的设计 | 第85-90页 |
5.2.1 理想化的自复位钢框架节点弯矩-转角关系 | 第85-87页 |
5.2.2 自复位钢框架节点的设计方法 | 第87-90页 |
5.3 自复位钢框架节点设计的几个问题讨论 | 第90-92页 |
5.3.1 复位筋 | 第91页 |
5.3.2 角钢连接 | 第91-92页 |
5.3.3 局部构造措施 | 第9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93-96页 |
6.1 结论 | 第93-94页 |
6.2 展望 | 第94-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0页 |
个人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100-101页 |
致谢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