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1 绪论 | 第13-22页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13-14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14-18页 |
1.2.1 城市形态研究相关理论与方法 | 第14-17页 |
1.2.2 社会空间结构相关研究 | 第17-18页 |
1.3 技术路线 | 第18-22页 |
1.3.1 研究范围 | 第18-19页 |
1.3.2 研究框架 | 第19-20页 |
1.3.3 资料收集与策略 | 第20页 |
1.3.4 历史分期说明 | 第20-22页 |
2 近代以前的形态生成 | 第22-31页 |
2.1 昙华林地区所处的城市区位 | 第22页 |
2.2 自然地貌 | 第22-23页 |
2.3 地块 | 第23-24页 |
2.4 建筑类型 | 第24-27页 |
2.5 道路系统 | 第27-28页 |
2.5.1 东西向主要街道 | 第27-28页 |
2.5.2 南北向主要街道 | 第28页 |
2.6 土地利用 | 第28-31页 |
2.6.1 商业 | 第28页 |
2.6.2 居住及生产 | 第28-29页 |
2.6.3 军事 | 第29页 |
2.6.4 宗教 | 第29-31页 |
3 第一阶段(1861-1926) 绽放——教育教会集团的形成 | 第31-44页 |
3.1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 第31页 |
3.2 城市形态分析 | 第31-40页 |
3.2.1 地块划分及街道系统 | 第31-35页 |
3.2.2 建筑类型与建筑基底 | 第35-38页 |
3.2.3 土地利用 | 第38-40页 |
3.3 动力因素 | 第40-42页 |
3.3.1 边缘带现象 | 第40-41页 |
3.3.2“洋风初入”的直接影响 | 第41页 |
3.3.3“洋风初入”的间接作用 | 第41-4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4 第二阶段(1927-1953) 扩张——边缘变中心 | 第44-52页 |
4.1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 第44页 |
4.2 城市形态分析 | 第44-50页 |
4.2.1 城墙拆除:昙华林地区由边缘变中心 | 第44-46页 |
4.2.2 地块划分及街道系统 | 第46-47页 |
4.2.3 建筑基底与建筑类型 | 第47-49页 |
4.2.4 土地利用 | 第49-50页 |
4.3 动力因素 | 第50-51页 |
4.3.1 拆除城墙:城市形态的主动扩张 | 第50页 |
4.3.2 城市规划计划 | 第50-51页 |
4.3.3 武昌沦陷:城市形态的被动的少量更新 | 第5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5 第三阶段(1953-1978)转折——居住区单位开发建设 | 第52-65页 |
5.1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 第52页 |
5.1.1 经济制度的变革 | 第52页 |
5.1.2 城市总体规划建设情况 | 第52页 |
5.2 总体形态特征 | 第52-60页 |
5.2.1 地块划分呈“单位制”特征 | 第52-54页 |
5.2.2 街道系统 | 第54-56页 |
5.2.3 以住宅建设为主的建筑基底及建筑类型 | 第56-58页 |
5.2.4 土地利用发生重大转变 | 第58-60页 |
5.3 动力因素 | 第60-63页 |
5.3.1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位”社会 | 第60-61页 |
5.3.2 居住空间及住房建筑标准的限制 | 第61-62页 |
5.3.3 建国初期的武汉城市规划 | 第62-6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6 第四阶段(1978-今)复兴——置换与融合 | 第65-85页 |
6.1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 第65-66页 |
6.1.1 市场经济背景下的武昌城市规划 | 第65页 |
6.1.2 历史片区保护条例 | 第65-66页 |
6.2 总体形态特征 | 第66-79页 |
6.2.1 地块划分 | 第66-70页 |
6.2.2 街道系统 | 第70-73页 |
6.2.3 建筑基底及建筑类型 | 第73-75页 |
6.2.4 土地利用 | 第75-79页 |
6.3 动因分析 | 第79-83页 |
6.3.1 武汉市住宅统建制度 | 第79页 |
6.3.2 武汉市旧城更新政策 | 第79-80页 |
6.3.3 城市规划对昙华林地区的影响 | 第80-82页 |
6.3.4 居住空间及住房建筑标准的发展 | 第82-83页 |
6.3.5 昙华林历史风貌街区项目保护规划 | 第83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7 总结与讨论 | 第85-96页 |
7.1 物质形态及其演变过程总结 | 第85-90页 |
7.1.1 城市区位演变 | 第85页 |
7.1.2 整体形态发展规律 | 第85页 |
7.1.3 形态框架的演变 | 第85-86页 |
7.1.4 地块演变 | 第86页 |
7.1.5 建筑基底及建筑类型 | 第86-88页 |
7.1.6 土地利用 | 第88-90页 |
7.2 形态演变的动力机制 | 第90-94页 |
7.2.1 自然条件——孕育形态与发展的基础 | 第90页 |
7.2.2 科学技术——加速城市形态演变的鼓风机 | 第90-91页 |
7.2.3 产权制度——街区空间形态演化的助推器 | 第91-92页 |
7.2.4 市场介入——街区空间形态演化的手术刀 | 第92页 |
7.2.5 城市规划——街区空间形态演化的导向阀 | 第92-93页 |
7.2.6 社会空间结构与物质形态的相互作用 | 第93-94页 |
7.3 总结与不足 | 第94-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99页 |
附录 | 第99-100页 |
致谢 | 第100-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