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4-34页 |
1.1 研究综述 | 第14-17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1.2 选题来源 | 第15页 |
1.1.3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1.4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2 相关概念及理论解读 | 第17-21页 |
1.2.1 相关概念 | 第17-19页 |
1.2.1.1 工业建筑、工业遗产、工业遗产群的概念 | 第17-18页 |
1.2.1.2 再利用的概念 | 第18-19页 |
1.2.2 相关理论 | 第19-21页 |
1.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9-20页 |
1.2.2.2 城市有机更新理论 | 第20页 |
1.2.2.3 建筑再循环理念 | 第20-21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21-31页 |
1.3.1 国外工业遗产理论发展历程与实践 | 第21-26页 |
1.3.1.1 理论发展历程 | 第21-23页 |
1.3.1.2 实例分析 | 第23-26页 |
1.3.2 国内工业遗产理论研究发展与实践 | 第26-31页 |
1.3.2.1 理论发展历程 | 第26-28页 |
1.3.2.2 案例分析 | 第28-31页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第31-34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31-33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33-34页 |
2 洛阳涧西区工业建筑遗产调查 | 第34-62页 |
2.1 洛阳涧西工业区沿革 | 第34-38页 |
2.1.1 建设背景 | 第34-36页 |
2.1.2 选址规模 | 第36-37页 |
2.1.3 建设历程 | 第37-38页 |
2.2 洛阳涧西区工业遗产的物质构成 | 第38-49页 |
2.2.1 道路广场 | 第39-43页 |
2.2.1.1 道路 | 第39-41页 |
2.2.1.2 广场 | 第41-43页 |
2.2.2 生产厂区 | 第43-45页 |
2.2.2.1 建筑物 | 第43-44页 |
2.2.2.2 构筑物 | 第44-45页 |
2.2.2.3 生产设备 | 第45页 |
2.2.3 生活街坊 | 第45-47页 |
2.2.3.1 住宅 | 第45-47页 |
2.2.3.2 生活设施 | 第47页 |
2.2.4 科研文教建筑 | 第47-49页 |
2.3 洛阳涧西区工业建筑遗产的特征 | 第49-52页 |
2.3.1 规划和布局特征 | 第49-51页 |
2.3.2 结构和空间特征 | 第51页 |
2.3.3 风格和装饰特征 | 第51-52页 |
2.4 洛阳涧西区工业建筑遗产现状分析 | 第52-61页 |
2.4.1 洛阳涧西区工业建筑遗产的保存现状 | 第53-59页 |
2.4.1.1 保存规模较大、整体结构完整 | 第53页 |
2.4.1.2 街坊大量拆毁、苏式风貌破坏 | 第53-57页 |
2.4.1.3 新建建筑林立、体量控制不当 | 第57-58页 |
2.4.1.4 建筑色彩纷杂、立面形式混乱 | 第58-59页 |
2.4.2 洛阳涧西区工业建筑遗产保护面临的问题 | 第59-61页 |
2.4.2.1 工业建筑遗产的权属问题 | 第59-60页 |
2.4.2.2 国保单位文物保护规划的编制问题 | 第60-61页 |
2.4.2.3 与城市发展的衔接问题 | 第6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3 洛阳涧西区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策略 | 第62-81页 |
3.1 洛阳涧西区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价值 | 第62-63页 |
3.1.1 历史价值 | 第62页 |
3.1.2 文化价值 | 第62-63页 |
3.1.3 建筑价值 | 第63页 |
3.1.4 情感价值 | 第63页 |
3.2 再利用的必要性和原则 | 第63-67页 |
3.2.1 再利用的必要性 | 第63-66页 |
3.2.1.1 建筑质量出现问题 | 第63-64页 |
3.2.1.2 建筑功能已不能满足需求 | 第64-65页 |
3.2.1.3 最好的保护是再利用 | 第65-66页 |
3.2.2 再利用的原则 | 第66-67页 |
3.2.2.1 尊重原有建筑 | 第66页 |
3.2.2.2 新旧建筑共生 | 第66页 |
3.2.2.3 兼顾经济效益 | 第66-67页 |
3.3 再利用模式探索 | 第67-76页 |
3.3.1 模式分析 | 第71-75页 |
3.3.1.1 博物馆、展览馆模式 | 第71-72页 |
3.3.1.2 创意产业模式 | 第72页 |
3.3.1.3 工业旅游模式 | 第72-73页 |
3.3.1.4 景观公园模式 | 第73-74页 |
3.3.1.5 商业开发模式 | 第74-75页 |
3.3.1.6 综合模式 | 第75页 |
3.3.2 模式选择 | 第75-76页 |
3.4 保护与利用的实施 | 第76-80页 |
3.4.1 政府的引导与支持 | 第76-77页 |
3.4.2 调动企业参与保护的热情 | 第77-80页 |
3.4.3 唤醒市民的保护意识 | 第8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4 设计实践——洛阳苏援文化体验中心 | 第81-104页 |
4.1 项目背景 | 第81-82页 |
4.2 维修设计 | 第82-95页 |
4.2.1 文物建筑现状 | 第82-84页 |
4.2.2 残损勘察和结构鉴定 | 第84-86页 |
4.2.2.1 残损勘察 | 第84-85页 |
4.2.2.2 结构鉴定 | 第85-86页 |
4.2.3 维修设计方案 | 第86-95页 |
4.2.3.1 总平面保护 | 第86-87页 |
4.2.3.2 单体建筑维修保护设计 | 第87-93页 |
4.2.3.3 加固方案 | 第93-95页 |
4.3 改造再利用方案 | 第95-102页 |
4.3.1 改造目标 | 第95页 |
4.3.2 设计理念 | 第95-96页 |
4.3.2.1 保留传承,有机更新 | 第95-96页 |
4.3.2.2 新老相映,和谐共生 | 第96页 |
4.3.2.3 城市加密,合理布局 | 第96页 |
4.3.3 设计方案 | 第96-102页 |
4.3.3.1 老建筑改造方案 | 第97-99页 |
4.3.3.2 加建建筑 | 第99-101页 |
4.3.3.3 历史符号和元素的再生 | 第101-10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02-104页 |
5 结语 | 第104-106页 |
5.1 洛阳涧西区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前景 | 第104页 |
5.2 对当代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思考 | 第104页 |
5.3 不足与展望 | 第104-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08页 |
个人简历 | 第108-109页 |
致谢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