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7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第15-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3.3 研究框架 | 第17-18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5页 |
1.4.1 国内外城市复兴理论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1.4.2 国内外工业遗产研究现状 | 第21-24页 |
1.4.3 长春工业遗产研究现状 | 第24-25页 |
1.5 相关概念阐述 | 第25-27页 |
1.5.1 城市复兴 | 第25-26页 |
1.5.2 工业遗产 | 第26页 |
1.5.3 工业建筑“群” | 第26-27页 |
第2章 城市复兴视野下的工业遗产保护理论 | 第27-38页 |
2.1 城市复兴的基本理论 | 第27-30页 |
2.1.1 城市复兴的目标 | 第27页 |
2.1.2 城市复兴的原则和过程 | 第27-28页 |
2.1.3 城市复兴的基本策略 | 第28-30页 |
2.2 工业遗产保护的基本理论 | 第30-34页 |
2.2.1 工业遗产的构成与类型划分 | 第30-32页 |
2.2.2 工业遗产的价值构成与评价原则 | 第32-34页 |
2.3 城市复兴视野下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策略的提出 | 第34-37页 |
2.3.1 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中的城市复兴表象 | 第34-35页 |
2.3.2 城市复兴视野下工业遗产保护的相关案例解析 | 第35-3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3章 长春工业发展历程与遗产现状特征 | 第38-70页 |
3.1 长春工业历史发展脉络 | 第38-50页 |
3.1.1 近代工业初创期(1898 年—1931 年) | 第39-41页 |
3.1.2 工业发展停滞期(1932 年—1945 年) | 第41-44页 |
3.1.3 工业恢复完善期(1946 年—1965 年) | 第44-48页 |
3.1.4 十年动乱曲折发展时期(1966 年—1976 年) | 第48-50页 |
3.2 长春工业建筑遗产分布及现状 | 第50-64页 |
3.2.1 长春工业遗产分布特点 | 第50-52页 |
3.2.2 长春工业建筑遗产现状 | 第52-64页 |
3.3 长春工业遗产类型及特征 | 第64-69页 |
3.3.1 复合型行业性质 | 第64页 |
3.3.2 多样性功能类型 | 第64-65页 |
3.3.3 时代性结构体系 | 第65-66页 |
3.3.4 地域性风貌特征 | 第66-6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4章 长春工业遗产与城市复兴的价值及保护与利用策略 | 第70-93页 |
4.1 长春工业遗产的价值评定 | 第70-82页 |
4.1.1 工业遗产的价值综合判断 | 第70-73页 |
4.1.2 工业遗产“群”的评价 | 第73-76页 |
4.1.3 不同行业工业遗产价值的量化调查 | 第76-79页 |
4.1.4 建立分级评价指标体系 | 第79-80页 |
4.1.5 分梯度进行有序保护 | 第80-82页 |
4.2 城市复兴视野下的长春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策略 | 第82-90页 |
4.2.1 工业遗产“群”的整体性空间发展策略 | 第82-85页 |
4.2.2 代表性工业建筑的可持续保护与利用模式 | 第85-88页 |
4.2.3 以区域经济规划理论为向导的城市复兴策略 | 第88-90页 |
4.3 长春工业遗产的长期目标实施策略 | 第90-92页 |
4.3.1 完善多方合作的伙伴关系及保护专项 | 第90-91页 |
4.3.2 整合工业遗产的资源资金与经济复兴 | 第91-92页 |
4.3.3 建立工业遗产保护的教育和宣传平台 | 第9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结论 | 第93-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100页 |
附录 | 第100-10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5-106页 |
致谢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