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3页 |
1.1 研究缘起及目的 | 第14-17页 |
1.1.1 研究缘起 | 第14-16页 |
1.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6-17页 |
1.2 相关领域内的研究发展现状 | 第17-29页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的发展及现状 | 第17-22页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的发展及现状 | 第22-29页 |
1.3 研究范围、内容及方法 | 第29-32页 |
1.3.1 研究范围及内容 | 第29-31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31-32页 |
1.4 论文框架 | 第32-33页 |
第二章 新地域主义的理论和特征介绍 | 第33-57页 |
2.1 相关概念的引入 | 第33-40页 |
2.1.1 地域 | 第33-35页 |
2.1.2 地域主义 | 第35-37页 |
2.1.3 地域建筑与地域主义建筑 | 第37-38页 |
2.1.4 浪漫的地域主义 | 第38-39页 |
2.1.5 批判的地域主义 | 第39-40页 |
2.2 新地域主义的理论介绍 | 第40-43页 |
2.2.1 新地域主义的理论背景 | 第40-41页 |
2.2.2 新地域主义的概念表述 | 第41-43页 |
2.3 新地域主义建筑的特征 | 第43-46页 |
2.4 新地域主义建筑创作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 第46-47页 |
2.4.1 现代主义与全球化的冲击与裹挟 | 第46页 |
2.4.2 地域建筑的商品化 | 第46-47页 |
2.4.3 建筑市场的非理性发展 | 第47页 |
2.5 台湾当代建筑的新地域性思考 | 第47-56页 |
2.5.1 从“历史主义”到“地域主义” | 第47-53页 |
2.5.2 从“传统”到“在地” | 第53-56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三章 台湾的新地域主义建筑创作思维与手法研究 | 第57-121页 |
3.1 台湾建筑由传统到本土化的演变 | 第57-70页 |
3.1.1 50-60年代大中国传统与现代化的碰撞 | 第57-60页 |
3.1.2 70年代台湾建筑本土化尝试与兴起 | 第60-61页 |
3.1.3 80年代台湾建筑本土化的发展 | 第61-63页 |
3.1.4 90年代之后地域主义向新地域主义的转变 | 第63-70页 |
3.2 从批判性地域主义角度探讨台湾的在地建筑 | 第70-112页 |
3.2.1 对现代化有所批判但极具包容与进步 | 第72-76页 |
3.2.2 重视建筑物与基地构成领域的关系 | 第76-82页 |
3.2.3 强调建筑的构成术而非布景 | 第82-90页 |
3.2.4 建筑应与地域的自然因素紧密结合且明确回应气候 | 第90-102页 |
3.2.5 建筑应在视觉的基础上更强调触觉的感受 | 第102-107页 |
3.2.6 建筑应抽取部分本土元素进行再诠释 | 第107-110页 |
3.2.7 建筑应摆脱强势文化且在文化缝隙中求发展 | 第110-112页 |
3.3 新地域主义建筑创作手法总结 | 第112-120页 |
3.3.1 充满反省的创作思想与对地域因素的积极回应相结合 | 第112-113页 |
3.3.2 建筑与地域环境互为因借 | 第113-114页 |
3.3.3 模仿式的设计手法 | 第114-119页 |
3.3.4 材料与构造成就良好的空间与视觉效果 | 第119-12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120-121页 |
第四章 获得的启示与新地域主义建筑发展的新趋向 | 第121-154页 |
4.1 对台湾新地域主义建筑研究的启示与思考 | 第121-145页 |
4.1.1 地形与地景:应景与造景 | 第121-128页 |
4.1.2 历史、时间与空间的记忆 | 第128-129页 |
4.1.3 建筑与空间形态:宜兰厝中“家”的形态 | 第129-132页 |
4.1.4 建构与材料:理性与纹理 | 第132-137页 |
4.1.5 场所精神:场所与社区,农村与城市 | 第137-139页 |
4.1.6 外来与本土:建筑师与建筑形式 | 第139-141页 |
4.1.7 建筑与环境:融入还是凸显? | 第141-143页 |
4.1.8 空间与内容:朴实还是丰富? | 第143-145页 |
4.2 新地域主义建筑创作未来发展的新趋向 | 第145-153页 |
4.2.1 强调建筑与环境的纹理及文化相契合 | 第145页 |
4.2.2 创作要有不懈的“发现” | 第145-147页 |
4.2.3 注重生态与健康的品质 | 第147-148页 |
4.2.4 提倡公众参与的营建方式与互为主体的建筑理念 | 第148-151页 |
4.2.5 生活才是中心 | 第151-153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153-154页 |
结论 | 第154-158页 |
参考文献 | 第158-16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63-164页 |
致谢 | 第164-1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