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6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4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3-14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4-22页 |
1.2.1 课堂提问的理论研究 | 第14-18页 |
1.2.2 课堂提问的实证研究 | 第18-22页 |
1.3 研究内容、思路、方法与假设 | 第22-2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23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23-25页 |
1.3.4 研究假设 | 第25-26页 |
第2章 中学教师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理论 | 第26-36页 |
2.1 有效课堂提问的内涵 | 第26-28页 |
2.1.1 有效 | 第26页 |
2.1.2 课堂提问 | 第26-27页 |
2.1.3 有效课堂提问 | 第27-28页 |
2.2 有效课堂提问的作用、程序和原则 | 第28-33页 |
2.2.1 有效课堂提问的作用 | 第28-30页 |
2.2.2 有效课堂提问的程序 | 第30页 |
2.2.3 有效课堂提问的原则 | 第30-33页 |
2.3 有效课堂提问的理论基础 | 第33-36页 |
2.3.1 交往理论 | 第33页 |
2.3.2 对话理论 | 第33-34页 |
2.3.3 建构主义理论 | 第34页 |
2.3.4 行为主义理论 | 第34页 |
2.3.5 群体动力学理论 | 第34-35页 |
2.3.6 批判理论 | 第35页 |
2.3.7 社会语言学理论 | 第35-36页 |
第3章 中学教师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现状与差异 | 第36-53页 |
3.1 中学教师课堂提问有效性的调查结果 | 第36-39页 |
3.1.1 中学教师课堂提问的整体有效性 | 第36页 |
3.1.2 中学教师课堂提问的不同维度有效性 | 第36-39页 |
3.2 中学教师课堂提问有效性的课堂观察结果 | 第39-48页 |
3.2.1 中学教师课堂提问有效性的课堂观察方法 | 第39-42页 |
3.2.2 中学教师课堂提问有效性的课堂观察结果与分析 | 第42-48页 |
3.3 中学教师课堂提问有效性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 | 第48-53页 |
3.3.1 不同性别中学教师的课堂提问有效性 | 第48-49页 |
3.3.2 不同年龄中学教师的课堂提问有效性 | 第49-50页 |
3.3.3 不同工作年限中学教师的课堂提间有效性 | 第50页 |
3.3.4 不同学历中学教师的课堂提问有效性 | 第50-51页 |
3.3.5 不同职称中学教师的课堂提问有效性 | 第51-52页 |
3.3.6 不同学科中学教师的课堂提问有效性 | 第52-53页 |
第4章 中学教师课堂提问有效性现状的原因 | 第53-60页 |
4.1 教师自身原因 | 第53-58页 |
4.1.1 父母型人格结构 | 第53页 |
4.1.2 自我效能感低 | 第53-54页 |
4.1.3 对提问认知有偏差 | 第54-55页 |
4.1.4 提问理论素养不够 | 第55-56页 |
4.1.5 对提问反思不够 | 第56页 |
4.1.6 师生关系不融洽 | 第56-57页 |
4.1.7 课堂氛围不和谐 | 第57-58页 |
4.2 学生提问参与度低 | 第58页 |
4.3 学校教学培训弱 | 第58-60页 |
第5章 提升中学教师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对策 | 第60-73页 |
5.1 教师提升课堂提问有效性 | 第60-69页 |
5.1.1 增强自我效能感 | 第60-61页 |
5.1.2 提升提问技能 | 第61-65页 |
5.1.3 勤于反思 | 第65-66页 |
5.1.4 增进师生关系 | 第66-68页 |
5.1.5 改善课堂氛围 | 第68-69页 |
5.2 提高学生的课堂提问参与度 | 第69-71页 |
5.3 学校改进教师课堂提问培训 | 第71-73页 |
结论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0-81页 |
附录B 中学教师课堂教学(提问)调查问卷 | 第8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