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1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1.3.1 国外研究 | 第11-12页 |
1.3.2 国内研究 | 第12-13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5 研究方法、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第13-15页 |
1.5.1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5.2 主要创新点 | 第14页 |
1.5.3 不足之处 | 第14-15页 |
第2章 理论基础 | 第15-20页 |
2.1 多层次资本市场理论 | 第15-17页 |
2.1.1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 第15-16页 |
2.1.2 投资者风险偏好理论 | 第16-17页 |
2.2 增强企业竞争力理论 | 第17-20页 |
2.2.1 协同效应理论 | 第18页 |
2.2.2 提升国际竞争力理论 | 第18-20页 |
第3章 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发展现状及问题 | 第20-32页 |
3.1 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概述 | 第20-21页 |
3.2 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建设意义 | 第21-23页 |
3.3 区域性股权市场历史发展进程 | 第23-25页 |
3.3.1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萌芽阶段 | 第23页 |
3.3.2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探索阶段 | 第23-24页 |
3.3.3 21世纪的重启发展阶段 | 第24-25页 |
3.4 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快速发展动因 | 第25-26页 |
3.4.1 国家层面的大力推广 | 第25页 |
3.4.2 场内市场和新三板市场无法满足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 | 第25-26页 |
3.4.3 地方政府大力支持 | 第26页 |
3.5 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的现状分析 | 第26-29页 |
3.5.1 设立概况 | 第27页 |
3.5.2 挂牌数量 | 第27-29页 |
3.5.3 传统运营模式 | 第29页 |
3.6 当前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发展遇到的问题 | 第29-32页 |
3.6.1 政策方面 | 第29-30页 |
3.6.2 新三板带来的压力 | 第30-31页 |
3.6.3 自身不足 | 第31页 |
3.6.4 没有建立统一的市场体系 | 第31页 |
3.6.5 盈利模式不完善 | 第31-32页 |
第4章 天津股权交易所案例分析 | 第32-39页 |
4.1 天津股权交易所发展现状 | 第32-34页 |
4.1.1 挂牌企业情况 | 第32-34页 |
4.1.2 市场主体与融资情况 | 第34页 |
4.2 天交所发展遇到的困难 | 第34-35页 |
4.3 天交所“交易所+投行模式” | 第35-38页 |
4.4 对天交所开展此模式的建议 | 第38-39页 |
第5章 交易所+投行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 第39-49页 |
5.1 投行业务概念与功能 | 第39-40页 |
5.1.1 投融资中介功能 | 第39页 |
5.1.2 信息中介功能 | 第39-40页 |
5.1.3 财富中介功能 | 第40页 |
5.1.4 社会资源配置功能 | 第40页 |
5.2 业务开展背景与意义 | 第40-42页 |
5.2.1 宏观意义 | 第40-41页 |
5.2.2 微观意义 | 第41-42页 |
5.3 区域性股权交易所开展的主要投行业务 | 第42-44页 |
5.3.1 财务顾问 | 第43页 |
5.3.2 项目融资 | 第43页 |
5.3.3 证券的私募发行 | 第43页 |
5.3.4 直接投资 | 第43-44页 |
5.4 交易所+投行模式的SWOT分析 | 第44-46页 |
5.4.1 优势 | 第44页 |
5.4.2 劣势 | 第44-45页 |
5.4.3 机遇 | 第45-46页 |
5.4.4 挑战 | 第46页 |
5.5 发展建议 | 第46-49页 |
5.5.1 简化流程,提高效率,保证时效性 | 第47页 |
5.5.2 建立成熟的管理层,大力培养专业人才 | 第47-48页 |
5.5.3 构建相应的风险管理体系 | 第48-49页 |
结束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后记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