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7页 |
1.1 命题缘起 | 第12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研究内容及理论界定 | 第13-15页 |
1.3.1 主旨内容 | 第13-14页 |
1.3.2 民国广告 | 第14页 |
1.3.3 女性形象元素 | 第14-15页 |
1.3.4 设计潮流 | 第15页 |
1.4 研究目的、意义及方法 | 第15-16页 |
1.4.1 研究意义、目的 | 第15-16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5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6-17页 |
第2章 民国广告中女性形象产生及分类 | 第17-30页 |
2.1 女性形象产生的原因 | 第18-19页 |
2.1.1 社会制度的变化为女性自我意识觉醒提供条件 | 第18页 |
2.1.2 女性主义思潮为女性自我意识觉醒提供助力 | 第18-19页 |
2.2 女性形象逐步成为广告潮流的原因 | 第19-21页 |
2.2.1 大众的审美需求 | 第19-20页 |
2.2.2 大众审美变化的原因 | 第20-21页 |
2.3 以女性形象元素为代表的民国广告 | 第21-30页 |
2.3.1 追逐时尚的化妆品广告 | 第21-23页 |
2.3.2 引领潮流的封面广告 | 第23-25页 |
2.3.3 风情万种的月份牌广告 | 第25-29页 |
2.3.4 美女如云的电影广告 | 第29-30页 |
第3章 女性形象元素特征及表现手法 | 第30-48页 |
3.1 女性形象元素的特征 | 第31-35页 |
3.1.1 女性发饰特征 | 第31-32页 |
3.1.2 女性妆容特征 | 第32-34页 |
3.1.3 女性服饰特征 | 第34-35页 |
3.2 女性形象的题材分述 | 第35-40页 |
3.2.1 民初广告中的传统女性形象 | 第36-37页 |
3.2.2 月份牌广告中的时髦女性 | 第37-38页 |
3.2.3 封面广告中的新女性形象 | 第38-40页 |
3.3 女性形象的表现手法 | 第40-48页 |
3.3.1 白描手法对于女性形象的刻画 | 第40-42页 |
3.3.2 装饰艺术对于女性形象的表现 | 第42-45页 |
3.3.3 西洋技法对于女性形象的描绘 | 第45-47页 |
3.3.4 摄影手法对于女性形的在再现 | 第47-48页 |
第4章 女性形象元素设计的影响及启示 | 第48-56页 |
4.1 民国广告中女性元素设计的文化内涵 | 第49-53页 |
4.1.1 “世俗化、大众化”的设计趣味 | 第49-50页 |
4.1.2 中西结合——民国广告本土化风格开创 | 第50-51页 |
4.1.3 由物质生活转向追求时尚的精神生活 | 第51-52页 |
4.1.4 女性形象被转化为物化的消费符号 | 第52-53页 |
4.2 女性形象设计潮流的影响 | 第53-56页 |
4.2.1 女性形象对女性解放运动的引导 | 第53-54页 |
4.2.2 女性形象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 | 第54-55页 |
4.2.3 女性形象对自身社会地位的提高 | 第55-56页 |
第5章 女性形象元素设计潮流再设计应用 | 第56-77页 |
5.1 民国怀旧风潮盛行 | 第56-58页 |
5.1.1 民国文化的怀旧情绪 | 第57-58页 |
5.1.2 民国怀旧风潮社会观念的形成 | 第58页 |
5.2 女性形象元素再设计现状分析 | 第58-69页 |
5.2.1 民国元素引用型分析 | 第59-63页 |
5.2.2 女性形象元素谐仿型运用 | 第63-64页 |
5.2.3 月份牌女性的简洁型解析 | 第64-67页 |
5.2.4 民国怀旧元素的仿制型应用 | 第67-69页 |
5.3 女性形象元素的再设计探索 | 第69-71页 |
5.3.1 女性形象再设计的可能性 | 第70页 |
5.3.2 女性形象再设计的目的 | 第70-71页 |
5.4 女性形象元素的再设计应用 | 第71-77页 |
结论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