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9页 |
1.1 引言 | 第13-14页 |
1.2 铜冶炼工艺概述 | 第14-18页 |
1.2.1 造锍熔炼的基本原理 | 第14-15页 |
1.2.2 铜锍吹炼的基本原理 | 第15-16页 |
1.2.3 火法精炼的基本原理 | 第16-17页 |
1.2.4 电解精炼的基本原理 | 第17-18页 |
1.3 阳极铜浇铸工艺现状 | 第18-22页 |
1.3.1 我国圆盘浇铸系统发展情况 | 第19-20页 |
1.3.2 奥拓昆普圆盘浇铸机原理 | 第20-21页 |
1.3.3 圆盘浇铸机模具的选择 | 第21-22页 |
1.4 阳极板质量标准 | 第22-25页 |
1.4.1 阳极铜化学成分控制标准 | 第23-24页 |
1.4.2 阳极板物理外形标准 | 第24-25页 |
1.5 脱模剂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5-26页 |
1.5.1 研究现状 | 第25-26页 |
1.5.2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6页 |
1.6 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 第26-29页 |
第二章 新型脱模剂基础性质的研究 | 第29-37页 |
2.1 脱模剂的原理与应用 | 第29-30页 |
2.2 脱模剂附着性质的研究 | 第30-33页 |
2.2.1 影响附着力的因素 | 第30-31页 |
2.2.2 脱模剂的附着力改变实验 | 第31-33页 |
2.3 脱模剂烧结能力改变的研究 | 第33-36页 |
2.3.1 烧结的机理 | 第33-34页 |
2.3.2 影响烧结能力的因素 | 第34-35页 |
2.3.3 脱模剂烧结能力改变实验 | 第35-3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新型脱模剂实验室应用试验 | 第37-47页 |
3.1 添加物对脱模剂的影响 | 第38-43页 |
3.1.1 硅酸钠对脱模剂性质的影响 | 第38-39页 |
3.1.2 硼氧化物对脱模剂性质的影响 | 第39-40页 |
3.1.3 耐酸水泥对脱模剂的性质的影响 | 第40-41页 |
3.1.4 新型复合脱模剂陶瓷化脱模剂模拟浇铸试验 | 第41-43页 |
3.2 粒度对脱模剂的影响 | 第43-46页 |
3.2.1 粒度对脱模剂颗粒表面活性的影响 | 第44页 |
3.2.2 粒度对脱模剂颗粒分散性的影响 | 第44-45页 |
3.2.3 粒度对脱模剂颗粒流变性的影响 | 第45页 |
3.2.4 粒度对脱模剂影响的试验 | 第45-46页 |
3.3 液固比对脱模剂的影响 | 第4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新型脱模剂工业应用试验 | 第47-61页 |
4.1 工业生产中新型脱模剂的制备与应用 | 第48-50页 |
4.1.1 新型脱模剂的制备 | 第48-49页 |
4.1.2 新型脱模剂的使用 | 第49-50页 |
4.2 工业生产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50-56页 |
4.2.1 新型脱模剂预工业试验 | 第50-54页 |
4.2.2 新型脱模剂工业试验 | 第54-56页 |
4.3 工业生产试验中存在的问题 | 第56-59页 |
4.3.1 影响铜模质量的因素 | 第56-58页 |
4.3.2 阳极板气孔产生的原因 | 第58-5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五章 新型脱模剂工业试验结果对电解的影响 | 第61-67页 |
5.1 气孔对电解的影响 | 第61-63页 |
5.1.1 阳极板气孔对电解的影响 | 第61页 |
5.1.2 火法精炼中除气的措施 | 第61-63页 |
5.1.3 阴极板气孔对电解的影响 | 第63页 |
5.2 新型脱模剂对阳极泥处理的影响 | 第63页 |
5.3 新型脱模剂比重的影响 | 第63-6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六章 经济技术指标 | 第67-71页 |
6.1 投资估算 | 第67-68页 |
6.2 新型脱模剂成本核算 | 第68-69页 |
6.3 新型脱模剂对铜模保护的收益估算 | 第69页 |
6.4 其余收益估算 | 第69-71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9页 |
致谢 | 第79-81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研究与发表的论文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