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驶模拟器视认特性的有效性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1章 概述 | 第10-16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 ·推动新技术在交通安全研究领域的应用 | 第11-12页 |
| ·提升驾驶模拟器的有效性 | 第12页 |
| ·提高实验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 第12页 |
|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 ·论文结构和研究成果 | 第14-16页 |
| 第2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6-28页 |
| ·虚拟现实技术 | 第16-19页 |
| ·虚拟现实技术介绍 | 第16页 |
| ·虚拟现实技术发展史 | 第16-18页 |
| ·应用领域 | 第18-19页 |
| ·驾驶模拟器有效性验证 | 第19-27页 |
| ·驾驶模拟系统简介 | 第19-21页 |
| ·物理验证和行为验证 | 第21-25页 |
| ·驾驶模拟器应用 | 第25-27页 |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 第3章 数据采集与处理 | 第28-44页 |
| ·虚拟场景视认距离测量 | 第28-37页 |
| ·视认距离定义 | 第28-29页 |
| ·实验设备 | 第29-34页 |
| ·实验方案 | 第34-35页 |
| ·数据处理 | 第35-37页 |
| ·实地场景视认距离测量 | 第37-43页 |
| ·实验结论影响因素 | 第37页 |
| ·实验设备 | 第37-40页 |
| ·实验方案 | 第40-42页 |
| ·数据处理 | 第42-43页 |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 第4章 驾驶模拟器有效性验证 | 第44-58页 |
| ·虚拟场景数据分析 | 第44-54页 |
|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44-46页 |
| ·性别因素统计分析 | 第46-47页 |
| ·视认距离与文字高度关系分析 | 第47-50页 |
| ·视认距离与行车速度关系分析 | 第50-52页 |
| ·综合模型建立 | 第52-54页 |
| ·结论分析 | 第54页 |
| ·实地场景数据分析 | 第54-56页 |
| ·模型建立 | 第54-56页 |
| ·结论分析 | 第56页 |
| ·有效性验证 | 第56-57页 |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 第5章 指路标志参数修正及检验 | 第58-66页 |
| ·参数修正 | 第58-62页 |
| ·点速度修正 | 第58-60页 |
| ·连续速度修正 | 第60-62页 |
| ·有效性检验 | 第62-64页 |
| ·检验数据获取 | 第62-63页 |
| ·有效性检验 | 第63-64页 |
| ·有效性参数标定过程 | 第64-65页 |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 结论 | 第66-68页 |
| 1 主要研究成果 | 第66页 |
| 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66-67页 |
| 3 未来展望 | 第67-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3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73-74页 |
| 致谢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