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拉桥动力性能分析及健康监测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22页 |
| ·斜拉桥发展概况 | 第10-11页 |
| ·车-桥耦合作用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桥梁抗震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静力法 | 第12页 |
| ·反应谱法 | 第12-13页 |
| ·时程分析法 | 第13-14页 |
| ·随机振动法 | 第14页 |
| ·传感器优化布置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 ·索力测量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 ·疲劳可靠度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 ·结构疲劳分析 | 第17-18页 |
| ·疲劳可靠度发展 | 第18-19页 |
|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9-22页 |
| 第2章 斜拉桥静动力分析 | 第22-70页 |
| ·斜拉桥受力特点 | 第22页 |
| ·斜拉桥静力分析方法 | 第22-36页 |
| ·桥梁非线性分类 | 第22-23页 |
| ·非线性分析方法 | 第23-30页 |
| ·斜拉桥几何非线性 | 第30-36页 |
| ·斜拉桥动力分析方法 | 第36-42页 |
| ·桥梁振动分析经典理论 | 第36-40页 |
| ·桥梁振动分析有限元法 | 第40-41页 |
| ·桥梁动力响应数值积分方法 | 第41-42页 |
| ·斜拉桥与车辆相互作用分析方法 | 第42-50页 |
| ·车桥耦合振动研究理论 | 第42-44页 |
| ·车桥耦合振动数值方法 | 第44页 |
| ·考虑路面平整度的车-桥耦合振动方程 | 第44-47页 |
| ·路面不平度模拟 | 第47-50页 |
| ·斜拉桥抗震性能分析方法 | 第50-54页 |
| ·大跨桥梁抗震分析关键问题 | 第50-51页 |
| ·地震反应谱响应分析 | 第51-54页 |
| ·地震时程响应分析 | 第54页 |
| ·峪道河斜拉桥数值模型 | 第54-59页 |
| ·工程概况 | 第54-56页 |
| ·有限元模型 | 第56页 |
| ·峪道河大桥静力特性 | 第56-57页 |
| ·峪道河大桥自振特性 | 第57-59页 |
| ·峪道河大桥车-桥耦合振动分析 | 第59-63页 |
| ·峪道河大桥抗震性能分析 | 第63-70页 |
| ·反应谱分析 | 第63-66页 |
| ·时程响应分析 | 第66-70页 |
| 第3章 斜拉桥传感器优化布置研究 | 第70-78页 |
| ·概述 | 第70页 |
| ·有效独立法传感器优化布置原理 | 第70-72页 |
| ·改进有效独立法 | 第72-73页 |
| ·峪道河大桥加速度传感器优化布置 | 第73-78页 |
| ·传感器布置结果 | 第73-74页 |
| ·传感器布置结果结果评价 | 第74-78页 |
| 第4章 拉索索力在线监测 | 第78-88页 |
| ·索力测量方法 | 第78页 |
| ·电磁感应式传感器测量拉索振动频率 | 第78-81页 |
| ·电磁感应式传感器设计 | 第78-80页 |
| ·电磁感应式传感器试验 | 第80-81页 |
| ·振动法索力测量简化模型 | 第81-83页 |
| ·基于参数灵敏度分析的拉索索力识别 | 第83-88页 |
| 第5章 斜拉索车载疲劳可靠度 | 第88-98页 |
| ·结构疲劳可靠度理论 | 第88-90页 |
| ·结构可靠度与计算方法 | 第88页 |
| ·结构动力可靠度 | 第88-89页 |
| ·结构疲劳可靠度 | 第89-90页 |
| ·车辆荷载谱与应力谱 | 第90-95页 |
| ·车辆荷载概率分布 | 第90-91页 |
| ·车辆荷载极值概率分布 | 第91页 |
| ·车辆荷载谱 | 第91-93页 |
| ·斜拉索车辆荷载效应 | 第93-94页 |
| ·斜拉索等效疲劳应力幅 | 第94-95页 |
| ·斜拉索疲劳可靠度 | 第95-98页 |
| ·斜拉索应力-寿命曲线 | 第95页 |
| ·斜拉索疲劳可靠度计算 | 第95-98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98-100页 |
| 结论 | 第98-99页 |
| 工作展望 | 第99-10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0-10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取得研究成果 | 第104-105页 |
| 致谢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