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两浙路湖泊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绪论 | 第10-20页 |
| 一、概念界定 | 第10页 |
| 二、选题缘起 | 第10页 |
| 三、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 (一) 学术意义 | 第10-11页 |
| (二) 历史意义 | 第11页 |
| (三) 现实意义 | 第11页 |
| 四、研究现状分析 | 第11-16页 |
| (一) 有关宋代两浙湖泊的分布与开发研究 | 第11-13页 |
| (二) 有关宋代两浙湖泊的管理研究 | 第13-15页 |
| (三) 有关宋代两浙路的盗湖研究 | 第15-16页 |
| 五、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 (一) 新的内容 | 第16-17页 |
| (二) 新的观点 | 第17页 |
| 六、研究方法 | 第17-20页 |
| (一) 历史考据法 | 第17-18页 |
| (二) 历史比较法 | 第18-20页 |
| 第一章 宋代两浙湖泊分布 | 第20-54页 |
| 一、宋代两浙行政区划 | 第20-21页 |
| (一) 浙西路 | 第20-21页 |
| (二) 浙东路 | 第21页 |
| 二、宋代两浙西路湖泊分布 | 第21-32页 |
| (一) 杭州湖泊分布 | 第21-24页 |
| (二) 苏州湖泊分布 | 第24-26页 |
| (三) 润州湖泊分布 | 第26页 |
| (四) 秀州湖泊分布 | 第26-28页 |
| (五) 安吉州湖泊分布 | 第28-29页 |
| (六) 常州湖泊分布 | 第29-31页 |
| (七) 严州湖泊分布 | 第31页 |
| (八) 江阴军湖泊分布 | 第31-32页 |
| 三、宋代两浙东路湖泊分布 | 第32-51页 |
| (一) 越州湖泊分布 | 第32-43页 |
| (二) 明州湖泊分布 | 第43-45页 |
| (三) 温州湖泊分布 | 第45-47页 |
| (四) 台州湖泊分布 | 第47-51页 |
| 本章小结 | 第51-54页 |
| 第二章 宋代两浙湖泊利用 | 第54-78页 |
| 一、湖泊的灌溉作用 | 第54-64页 |
| (一) 润州练湖 | 第54-55页 |
| (二) 常州滆湖 | 第55-56页 |
| (三) 苏州太湖 | 第56页 |
| (四) 秀州淀山湖 | 第56-57页 |
| (五) 杭州西湖 | 第57-58页 |
| (六) 越州鉴湖、夏盖湖、湘湖等 | 第58-62页 |
| (七) 明州广德湖、东钱湖等 | 第62-64页 |
| (八) 温州陶山湖 | 第64页 |
| 二、湖泊的种植、养殖和采捕作用 | 第64-69页 |
| 三、湖泊的漕运作用 | 第69-70页 |
| 四、湖泊的饮用作用 | 第70-74页 |
| 五、湖泊的放生池作用 | 第74-77页 |
|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 第三章 宋代两浙湖泊管理 | 第78-136页 |
| 一、两浙湖泊管理官员 | 第78-85页 |
| (一) 路级湖泊管理官员 | 第78-83页 |
| (二) 州级湖泊管理官员 | 第83-84页 |
| (三) 县级湖泊管理官员 | 第84-85页 |
| 二、两浙湖泊治理 | 第85-123页 |
| (一) 杭州湖泊治理 | 第85-96页 |
| (二) 越州鉴湖治理 | 第96-100页 |
| (三) 越州湘湖等治理 | 第100-104页 |
| (四) 润州练湖治理 | 第104-109页 |
| (五) 明州东钱湖治理 | 第109-117页 |
| (六) 明州广德湖等治理 | 第117-119页 |
| (七) 苏州太湖治理 | 第119-121页 |
| (八) 秀州淀山湖治理 | 第121-122页 |
| (九) 婺州、温州等地湖泊治理 | 第122-123页 |
| 三、两浙湖泊侵盗 | 第123-134页 |
| (一) 私人侵湖 | 第124-131页 |
| (二) 官府废湖 | 第131-132页 |
| (三) 寺庙道观占湖 | 第132-133页 |
| (四) 官私合占 | 第133-134页 |
| (五) 军队占湖 | 第134页 |
| 本章小结 | 第134-136页 |
| 结语 | 第136-140页 |
| 征引论著 | 第140-148页 |
| 致谢 | 第148-149页 |